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再现大师— NAD M3合并式放大器 [复制链接]

查看: 7791|回复: 36
21#

天神兄什么时候出动来听范登豪的新线啊?
TOP
22#

那就多摆几天在那里等吧。
TOP
23#

苏州哪里有卖啊
TOP
24#

上海达尼店有卖啊
TOP
25#

富盛 在 2006-9-5 12:28:53 发表的内容
最好自己来听一听。


请PM一下M3的价格
TOP
26#

[upload=jpg]Upload/20069100154942258.jpg[/upload]
TOP
27#

警方提 在 2006-9-5 22:15:26 发表的内容
cdwu 在 2006-9-5 8:51:06 发表的内容
代...........发........个
[upload=jpg]Upload/200695849698372.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6958495485935.jpg[/upload]

有劳了,多谢.受限制很多图片不能发啊.郁闷.




我来凑齐一桌,呵呵
TOP
28#

昨晚用NAD S100+S200推C4,声音非常流畅,乐感也不错,非常超值,当然严格来讲,延伸和细腻程度梢弱,不知道这款M3在这方面有没改善...
TOP
29#

7号下午去听了M3,得到富盛兄的盛情接待,同时也分享了许多发烧的心得给俺,不胜感激啊。

作为合并机,在那样的价位已经是很不错的表现了。

实际上M3还有更多的实用技巧和更多技术结晶的设计,也许需要大家进一步的发掘吧。
TOP
30#

                                                 听听说说NAD

       我想到今天为止大部分发烧友仍然不会把NAD列入发烧级Hi-Fi器材之列,充其量是MID-FI而已。一则NAD样子长得太朴素,甚至乎有点儿土,另一方面价格又太低廉,体积小用料不发烧,让人高贵不起来啊!想当年盛行的“穷人的劳斯莱斯”组合之时也少有能够入选其中,NAD一直在音响市场上多年沉浮,近五年来经过整合,励精图治,以高姿态重出江湖。近来NAD以匹配丹拿音箱的最超值组合为契机,在本地市场上重新吸引了发烧友们的眼球。不过令烧友们迷惑的是NAD的祖籍在英国,但十几年前它们就在亚欧各地生产基地,多年来就有台湾产,美国产,马来西亚产,丹麦产,还有现在的MIC(MADE IN CHINA)中国产,差点让人都搞不清它应该归那国血统了。

    还是要先了解一下它的历史吧。NAD全名是New Acoustic Dimension,成立于1972年,主要的音响制品,Jiri Janda是创始人之一。最早是由英国伦敦研究中心首席工程师Mr. Bjom Erik Edvardsen的所率领的设计小组负责设计,在美国、亚欧各地也都有专业设计者参与制作。在30多年的时间里面,NAD历经几番变迁,包括丹麦音响投资传奇式人物Peter Lyngdorf接手,把NAD收归AudioNord 国际旗下,当时AudioNord国际旗下的丹麦达尼DALI就曾拥有NAD主要的股份,贵丰Gryphon和NAD也同属一个集团,也许就是这个渊源促成了NAD历史首次涉足HI—FI高端市场的丹麦产SILVER系列。1999年,始创人Jiri Janda去世, Peter Lyngdorf就将NAD转卖给一直与NAD不离不弃的Lenbrook集团(B&O、Marantz、KEF也是Lenbrook集团旗下的品牌),但AudioNord国际依然保留着比利时、卢森堡、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挪威、瑞典的市场销售商标权,随着主帅的变换,NAD的主销市场也发生着一些变化,先是英国,后发展到欧洲大陆中、南部,随后强势冲击北欧,同时在北美营造了相当稳固的市场。此后NAD跟随Lenbrook集团、主销北美;同时,AudioNord国际保留着北欧区域的销售权,形成两大集团“共同”运作的形势。NAD不只是制造音响,它们还涉足经销、零售等多个领域。

    30年前令NAD一战成名的是一台输出功率只有20瓦3020合并功放,当时由于使用了软性削峰电路(Soft Clipping)与气囊功率设计,表现奇佳。七十年代著名的气垫式喇叭AR3A是出了名难推(有点象90年代的老丹拿和ATC吧!),人们用了许多庞大功率的功放伺候,表现竟然不如NAD 3020。它虽然是一部合并机,一直到停产为止,NAD 3020全世界各地创下八十万台辉煌销售奇迹,几乎成为音响入门者不作他想的最佳购买选择。而笔者在92年底也成为这80万位用家中一份子,NAD 3020I也是我拥有的第一台当年真正称得上发烧级的功放。不过很可惜地,因为要匹配是很不发烧的,而当时十分流行的“山水”组合音响中的效率奇高S700 10寸三路落地式音箱,再加3020I的输出初始增益也是奇大,两者有如火星撞地球那样碰到一起,稍稍一动3020I的音量已经是震天地响。这也是使我明白到了音响搭配的重要性的第一课!其结果是:我的第一台发功放在最短的时间内成为了友人的囊中之物。这么多来,NAD看来朴实无华的机身外壳一直没有多大的改变,在今天音响市场上显得沉默而毫不起眼,但NAD始终在发烧音响市场上找到一席属于它自己的位置,比起许多高价音响器材,NAD一直走平实的定价路线。以“高性能表现、最好的价值比,以及最简便的操作”来吸引普通音响消费者。

    在90年代笔者就曾推荐过不少朋友以NAD 1000/2000和214/216系列配搭KEF Q系和REF系列为入门搭配组合,取得不俗的声音效果,而笔者的好朋友,曾在90年代中后期担任国内一本著名音响杂志自由撰稿人的逸真先生也曾用NAD218THX后级配合MBL 4004A前级玩MBL311C4音响,别有一番丰采。今天NAD虽然仍以纯音乐类为主要的产品系列,但是为了跟上市场的需求,这样的纯H i-Fi厂商也开始逐渐向AV方面靠拢,新—代NAD器材目前除了喇叭外,收音扩大机、CD机、LP唱盘,收音调谐器外,还包括有家庭影院系列的DVD机、环绕功放。本邗赖主编前年到德国Dynaudio公司访问时,看到他们的试音室中使用的,正是NAD功放,也揭开了为何NAD跟新丹拿会容易相处的谜底。

     让我再一次拥有NAD,相隔整整12个年头,这是一套NADS100/S200前后级。在1999年,NAD一改以往只出产入门级器材的形象。设计生产出Silverline银系列高级器材,显然是准备以着其杰出的声音表现与漂亮的外观造型进军高端市场而来的。Silverline系列一共包括五款器材,分别是S100前级、S200后级、S300合并机S400调谐器与S500cd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推S300合并机,据说是参考了丹麦贵丰的Century合并机的设计,该系列也标明是在丹麦制造的。S100、S200是Silverline银系列最高级型号,S100前级线路布局非常之工整精细,具备大家风范,备有五组RCA输入端子和两组RCA输出端子一对XLR平衡输出端子,还可以加装LP唱头放大模组。S200后级重25.5公斤,一只800W硕大的“箭猪”环牛、四万微法的电容与4对三肯对管提出供200w/8欧的强劲动力,还用上WBT接线柱,可谓精益求精,用来对付市面上大多数音箱是绰绰有余的。年初沽出了原有系统后,一直在物色一套性价比高的,又能降伏大口径单元音箱的功放,正巧这套NAD S100/S200/S500的主人举家出洋,也知道他原来用它来匹配卓丽小三号的效果更胜早期所用的贵丰前后级,于是便拿来配Harbeth“雨后初晴”旗舰Monitor 40 12寸大书架,结果一曲李娜的《青藏高原》显露出小个子的NAD S200却有着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实力和气势,二话没说便把它接收下来。调试后器材组合是NAD S500 CD机,S100/S200前后级,音箱是Harbeth M40(后来是B&W M801S3),音箱线为XLO LE,讯号线为MIT MI-330 Shortgun Temenator(CD到前级),音乐丝带Quattro FIL平衡线,后级电源线为NSB Monitor O, 前级和CD均用跟机电源线。
  
    这套配置给我的印象:一是良好的高频解晰力,线条感相当好,乐器的弱动态都能清晰表达出来,而且绝不刺耳,有良好的韵律感和节奏感,泛声明显。要比入门级功放好得多。二是有不俗舞台纵深感和空间感,总体上音场深度优于阔度,定位、高低层次还原不错。第三个是极佳的推动力。对付801S3,M40,丹拿1.8MKII,2.8,卓丽小三一类的出名比较难缠的音箱,功放如果推力不足的话,一大动态立刻出丑是没商量的。配合大口径喇叭就更甚,也许是气囊功率设计的功劳,在一浪浪低频的冲击下并没有崩溃脚软。音色上它并非华丽纤细动人一类,而是趋向与比较平衡,自然,质朴。总体上的低频是属于宽松一点的那种,低音很有弹性,表现大提琴的群奏很是过瘾,结像并不会过大,不紧绑的低频让人有一种舒服感。《鬼太鼓座》中的《富岳百景》是段很考瞬变速度和解析力的曲子,而NAD对其把握是能够做到恰如其分,有张有弛,无论快慢都能让听者完全能够沓着鼓点走,实属难得,要知道多少更高的系统稍有差池也都会栽在这首曲上。四是百搭性,此套组合配丹拿、雨后初晴、B&W、KEF,卓丽的大多数型号音箱都没有出现过严重不匹配的问题,并且可以比较还原出音箱的本来风格,譬如同样配NAD S100/S200下的M801S3和M40,在我处的感觉是801S3精于质感,音场,高频比较清脆,但处理不好会发飙,高低脱节。各种音乐都擅长一下,是个“万金油”。女声很甜美,放小邓的歌又是一绝!JAZZ的气氛一级棒,至于令人闻风丧胆肥婆低频的在我这一点也不多,很干净,速度感也适中。M40的低频倒是比较丰满(比801S3),其关键是在于脚架,要得到很正确的,干净的,快速的声音非用Sound Andchors不可。(其实801S3脚架也是一样)。但M40之长在于古典,那种流倘荡漾的声音,801相比就显得单薄了一些,也少了古典音乐所有的一种高贵典雅的味儿。

    简单打个比方:M40是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或者巴黎歌剧院,它是拿破仑时代所建,我曾在那里看了一场芭蕾剧,虽然是座在4楼的包厢,依然感觉到那种高贵的气息;而801S3则是在相比之下前者比较现代,就如在柏林音乐厅听演奏。新的Harbeth虽然也向现代的声音有所靠近,但依然保留BBC血统,依然可看为是比较纯种的英国声。而且缺点当然有:高频中上段可以更幼滑一些,细致一些,高频质感更好一些。低频冲击力稍为不足,听感上的低频上段与中频下段两个频段稍为软一点,冲击性低音虽快但欠一点狠劲。整体上能够更加大气张扬就妙了。不过这些缺陷完全都是在可接受范围之内的,因为如果这几点做得更好的话,绝对不是卖这个价钱的了。在再换上LINN CD12和ARC SP12前级和FM讯号线后,整体表现和耐听性大部分可以超越原有组合水平。所谓有得必有失,没有完美的东西,玩音响我看道理也是一样,追求自己看重的东西,也留点缺憾,并且承认它,宽容它的存在。

    此后笔者对NAD产品又多一份的关注。及至数月前,为一位友人在代理60平米大试音室试一下套最新的NAD C372合并功放,C542CD机推丹拿1.8MKII音箱,其效果近乎于震憾。好奇之下,截下C372和C542回家与S100/S200同样去服侍Harbeth M40,作一场不对等比赛。在前代前后级旗舰面前,C372是C系的150W合并机旗舰,MIC(MADE IN CHINA)的产品,每声道各用了一对功率晶体,前后级可独立使用。当成合并功放时必须以短路插将前后级连接起来。但它依然表现出充沛活力,声音明亮不刺耳,也毫不咄咄逼人,没有太大的刺激成分,又带一点点粗豪味道,更难得的是小提琴竟依然也可以刻画入微,优美动人,只是音色有点流于清淡,低音的线条不算很清晰,中高音斯文保守,但依然保持着空间感与速度感,高低音域的平衡性不错,中音较松软,低音的凝聚力同样偏向软调,高音有颗粒感,音场的深度比宽度好,定位还算清楚。具备有良好的音乐性,个性虽然依然是质朴,但可以久听不累。当把柔性剪峰线路打开时,这时的声音比较温暖,质感柔软饱满。但我还是比较喜欢不用,这样会更为透明和有力。换句话说,C372推M40也可让你舒舒服服地靠在沙发上听音乐,在《TUTII》播完后也没有心口隐隐作痛,想赶快离开的那种感觉。事实上C372配M40乃是高攀了的,但是在音箱上听来依然可以接受,虽然冲击力与速度感比起前后级来略为受到制约,其差别远远还未达到无法忍受的地步。C372在配搭C542CD机时比配S500CD机的高频段更为顺畅幼滑。C372要是在配搭起门当户的音箱时,其可塑性应该将会是很强会的,它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将短路棒换成发烧线后对声音的帮助是很大的。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国外音响企业到中国来办厂,主要是为了降低成本,原设计、用料并没有发生改变,只要是用心去做,质量是可以让烧友们放心的。据悉,目前NAD的质检部门是在加拿大,每批NAD在MIC的产品都要运回加拿大QC部验货,然后再返销中国。名符其实的“进料加工”,而非出口转内销哦!动笔之时,NAD累积33年的技术与经验集中体现,以极品概念打造的MASTER大师系列在深圳亮相,在不久的将来,它将会再次成为我们的关注!

                                     选自《新音响》57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