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3456789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如何回避DIY或者“摩机”过程里的误区? [复制链接]

查看: 23263|回复: 190
61#

白教堂 在 2006-9-10 2:02:59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6-9-10 1:13:58 发表的内容
白教堂 在 2006-9-10 0:08:28 发表的内容
[quote]松香味 在 2006-9-9 15:41:37 发表的内容
[quote]白教堂 在 2006-9-9 14:29:52 发表的内容

长篇理论读起来真辛苦,我头晕了,我终于明白LZ有对器材有更高的标准。

LZ常说的"高技术指标"是什么?能否列出一两个数据供大家参考?


不是我制定出来的什么指标,参照国家制定的电声行业技术标准中的“A”级以上技术指标就行。同时还可以关注“SEMI中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音频、视频及多媒体系统与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这方面的工作进展情况,说不定会有新的‘技术指标’标准公布哟。




LZ的测试环境是否和制定这些标准的环境一样,测试器材呢?如果摩完后这样出来的测试数据会有很大出入的哦。


你说的是声音的测试或者箱子的测试吧,除了声音测试或者箱子的测试就没有别的测试了吗?哈哈!!其他的测试过程我就不知道听音环境的影响有多大了。请指教。
[/quote]

对于DIY或摩机的测试,我要卖个关子了,只能说你得出的数据可能和你的主观愿望有很大出入,甚至一开始已经走错了。相信日后你会慢慢明白的。[/quote]

你实在不说我也没有办法。
但是,我看不出我得出的数据和我的主观愿望有很大出入,而且恰恰相反。
TOP
62#

白教堂 在 2006-9-10 0:01:05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6-9-9 14:59:02 发表的内容
白教堂 在 2006-9-9 13:50:09 发表的内容
但是“声音的相对标准”是可以建立的。那就是依靠努力实现“高技术指标”的手段,运用控制平衡和谐的方法,努力获得相对更接近现场的声音。


第一个问题我想请问一下LZ用什么做音源?

第二个问题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一间顶尖音响器材厂敢说自己是电声学的标准。单靠“努力实现“高技术指标”的手段,运用控制平衡和谐的方法,努力获得相对更接近现场的声音。”根本无法实现LZ的目标。

第三个问题是,LZ是否知道,摩机已经是对原来器材设计师的否定。但升级就不同。



某某音源、某某功放,某某线材等号称“参考级”。请问这个“参考级”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参照的标准?(尽管仍然是相对的)

另外,请不要把电声学的标准和具体的器材技术标准混为一谈。

严格地说,摩机已经是对原来器材设计师的否定,至少是不满意。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不是完全否定,而是不满意。难道“不满意”不行吗?摩机改造就是要使——不满意少些,满意多些——其实质就是“升级”。极端的情况,对原来器材设计师完全否定,弃之重做,难道这种情况是没有还是不行?

千千万万的摩机发烧友之所以那么快乐,折腾得如此的满足,那是因为他们折腾出了令人多一些满意的效果,如果能够避免一些误区,从一开始就能够重视一些必要重视的问题,少些弯路,不是更好吗?




按照LZ所说,如果没有出“参考级”品牌的音响器材,就没有参照的标准了?据我所知中国的音响产品没有“参考级”的,那么国产器材就没有参照的标准了?

“极端的情况,对原来器材设计师完全否定,弃之重做,”
如果对某件器材完全否定,那为什么还要去买这件器材再去摩?既然这样,不如自己DIY好过了。其实DIY也不是抄袭人家的线路吗?
[/quote]

哈哈!!白教堂兄弟你真会扯啊!佩服!!
你认为“没有一间顶尖音响器材厂敢说自己是电声学的标准。”言下之意是没有标准,是不是啊?
我认为“参考级”就是参照的标准。

你认为“摩机已经是对原来器材设计师的否定。”
我基本同意你的这个观点,不过常常不是完全否定而是部分不满意。但是由于认识提高了,所以对原来购买的某件器材完全否定了,难道这种情况没有吗?好象不少哟。我认为没有人会故意把一件已经完全否定的器材买回来再花费力气把它丢出大门,除非大脑不正常。

至于“其实DIY也不是抄袭人家的线路吗?”的问题,我只希望你想想你从读小学开始算不算“抄袭”前人的知识啊?
就算DIY是抄袭人家的“线路”,DIY者如果没有拿着抄袭来的DD去申请专利占为己有,他违反了那条法律呢?就算DIY者想拿着抄袭来的DD去申请专利,专利审核也通不过啊。

哈哈!!如果你这样扯下去,实在无聊!请原谅我不再回帖了。
最后编辑松香味
TOP
63#

白教堂 在 2006-9-10 2:58:04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6-9-10 2:19:29 发表的内容
白教堂 在 2006-9-10 2:09:28 发表的内容
[quote]松香味 在 2006-9-10 2:04:37 发表的内容
我就听说过抄袭(模仿)某机器,结果性能超过了模仿原机的情况,我们往往模仿的对象(原机)并非登峰造极,超过模仿的对象(原机)的可能也是存在的。
当然,大多数情况是做不到的。


明白了,是“听说过”!


一个辨证的观点:如果超越的可能不存在,社会就没有了发展和前进!






看来松香味兄也是“听说过”有这样的机器而已,根本没有亲自去“听过”这个机器。

大家都听说过“龙”“凤”吧,有多少人真正见过呢?不是粤菜的“龙虎凤”哦。

仅仅听说过而没有验证过就得出一个观点:“如果超越的可能不存在,社会就没有了发展和前进”应该是“辨证唯心主义”吧。

这样不切合实际提出这个观点,结果很可能和当年“大炼钢铁,超英赶美”一样,造成社会的反方向前进啦。


[/quote]

白教堂兄弟,你经历的事情大概太少了,这世界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千万不要拿什么“大炼钢铁,超英赶美”的口号来否定这些可能的存在。
TOP
64#

老哥 在 2006-9-10 11:00:46 发表的内容
哈哈,看了几天,不懂啊,太深奥了。
偶在打造一台前级,不知是否是DIY?
总之主观上没抄袭其他机线路的故意,客观上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哈哈,这段是抄的。
偶的设计的度是要求比系统的瓶颈提高一个数量级。
例如,非线性失真在系统中的瓶颈是音箱,约1%,所以偶前级的要求是优于0.1%。
频率响应,系统中的瓶颈是音箱或音源,带超高的音箱或SACD的频率响应接近100kHz,所以偶前级的要求是优于1000kHz。
呵呵,不会说偶前一个太低了,后一个太低了吧?
偶是一视同仁,有可能的话都是一个数量级,不会厚此薄彼。
偶觉得就某点去追求极致,而不顾其他。大概是一个误区吧?



哈哈!!画龙点睛之功!佩服!!
TOP
65#

CWK 在 2006-9-10 19:54:49 发表的内容
不客气地说一句,现在大多数的DIY或者“摩机”都属于盲人摸象,如果摸到象腿的那个盲人认为只要是更粗的圆柱子就是一头更大的象,大家又有什么感想呢?
衡量事物一定要全面,摩机要完胜于前者,就必需对原作有全面的了解,包括设计理念`元件的质数以及存在的优缺点,同时手上的原件也应具备相当的质数,别以为拿着市面买回来的所谓的发烧补品来更换原作,使声音发生变化就认为可以完胜原作,这只是形同于盲人摸象!!!
如果摩的是山寨厂普通的机器,要全面胜出并不是一件难事,但如果对象是一台成熟的欧美名器,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有这个能耐吗?


CWK兄:我希望你是出于关心和担心;
那么我也不客气的说:两三千的普通机器,摩好了可以和一两万的欧美名牌机器一比,声音表现甚至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就是摩机发烧友的乐趣所在。很多欧美名器也是DIY起家的,而且其现在的规模甚至还没有“山寨厂”大,一台几万没有人说贵,为什么?
1、一台不卖几万他怎么活啊?年产量只几十台。
2、他是欧美品牌啊,一台几万正常。崇尚品牌者更不用说……
曾经有这样的看法:外国男人留长发是风度;中国男人留长发是流氓。哈哈!!!!现在改变得好多了,不再另眼看待这些留长发的中国男人了,起码我们这里是这样吧。但是一些人的观点还是不能完全改变过来的,这就是现实。
国人如果自己瞧不起自己,在中国DIY起家的国产品牌——难!!!!

话说回来,正如果你所说:如果(摩机)对象是一台成熟的欧美名器,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有这个能耐吗?——这个观点我就非常赞同。如果自己有没有这个能耐都不清楚,那真的是盲人摸象了。
TOP
66#

松香味 在 2006-9-9 21:20:25 发表的内容
富盛 在 2006-9-9 21:01:30 发表的内容
现在的B&W早已不是英国声了。反而美国的Aerial Acoustics就有。


有同样的感觉!所以什么英国声、美国声,到底有没有固定的定义标准?迷茫啊!!!!!
有请csdam大俠解说解说。


????????
TOP
67#

cwk 在 2006-9-11 20:42:51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6-9-10 22:14:15 发表的内容
[CWK兄:我希望你是出于关心和担心;


我并不反对DIY或者“摩机”。
许多发烧友凭借着爱好,利用仅有的知识和能力,喜欢对自己的机器进行鼓捣,能够使声音发生改变就已经非常满足了,此时声音的好坏已经不重要了,价值观同样也不重要了,因为他们的乐趣只在过程中,外人似乎也不应该说三道四。
但这里既然强调误区,所谓误区其实就是观点与角度不同所带来的差异,正如前面有网友提到DIY或者“摩机”本身就是误区,我甚至还觉得发烧本身就是一个误区!!!
你想想看,一条电工用的花线只是一元/米,而所谓发烧的高级喇叭线却是几千甚至上万元/米,他们同样可以担负着将功放输出的音频功率传给音箱,我相信从声音上分辨不出他们之间差异的人不在少数,就算是有分别,其差异能达到数千甚至上万倍吗?
在外人看来发烧友肯定是烧坏脑了,那又如何?我们照样不是玩得不亦乐乎吗?
至于如何回避DIY或者“摩机”过程里的误区这个问题,任你说一千道一万也没有用,你眼中的误区里的那些朋友照样也会玩得不亦乐乎。


cwk 兄弟,非常感谢如此坦诚地交流自己的观点,我非常珍惜这样的交流。你谈到的一些现象值得重视和考虑。
其实我也非常清楚,你说的那些DIY或者“摩机”的现象的确非常普遍,这个层次的DIY或者“摩机”,大概正如你所说:任你说一千道一万也没有用。但是,也要看到HIFI168上还有另外一个层次的DIY或者“摩机”者。我非常赞同你所说的“所谓误区其实就是观点与角度不同所带来的差异”,所以我更希望能够和他们在这里对自己的“观点与角度不同”进行交流,也希望通过交流共同提高,同时带动一些刚刚起步的“摩机”发烧友少走弯路。
TOP
68#

cwk 在 2006-9-12 21:16:40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6-9-11 22:01:21 发表的内容

cwk 兄弟,非常感谢如此坦诚地交流自己的观点,我非常珍惜这样的交流。你谈到的一些现象值得重视和考虑。
其实我也非常清楚,你说的那些DIY或者“摩机”的现象的确非常普遍,这个层次的DIY或者“摩机”,大概正如你所说:任你说一千道一万也没有用。但是,也要看到HIFI168上还有另外一个层次的DIY或者“摩机”者。我非常赞同你所说的“所谓误区其实就是观点与角度不同所带来的差异”,所以我更希望能够和他们在这里对自己的“观点与角度不同”进行交流,也希望通过交流共同提高,同时带动一些刚刚起步的“摩机”发烧友少走弯路。


衡量事物需要一分为二,不走弯路,就领略不到弯路中的迂回曲折、扑朔迷离。DIY和摩机也是一样,不来几次蓝光一闪,随之一缕青烟的过程,其水平和能力是不会有太大的长进。
既然提到了高层次,那必须拥有一定的电子技术、音乐鉴赏以及慎密的思维能力了。一件成熟的名器肯定会存在着其成功的设计理念,否则就会被市场所淘汰,在动手摩机前,真的充分了解他的设计理念以及优缺点了吗?
提起爱浪、CAV我就不多说什么了,但任凭发烧友们的观点如何如何,人家照样红极一时,因为人家的设计理念并不是针对发烧友。我不否认你有能力对他进行打摩,但就算能使他脱胎换骨又如何?那还不是掉进一个更大的误区?

看来你也是有些体会的过来人,或者就是搞电声、电路设计的吧?说的问题能够说到关键上。但是,如果在动手摩机前,如果没有充分了解原机的设计理念以及优缺点、并制定一整套具体可行的摩机方案就贸然动手,那还谈什么‘高层次’?尽管摩机过程中原方案会有一些小的改动和调整,但‘保留优点改造缺点’的具体方向性措施就不能出问题,如果这方面还出问题,那也不要谈什么‘高层次’了。另外如果原机器设计理念与自己的设计理念或者摩机理念格格不入的,也就没有必要去摩它了。何必自选“掉进一个更大的误区”呢?
最后编辑松香味
TOP
69#

胡敏强 在 2006-9-13 14:43:43 发表的内容
一开始就进入了傲慢和偏见的误区,当然是不会明白人家要摩机的目的性和目标的,不能确定人家的目的和目标,当然是会"掉进一个更大的误区的".


实在不好意思,因为我和你的观点有原则上的区别,而且回帖说明清楚了,但是你仍然坚持自己的“现场标准”观,所以就不好再回你的帖子了。哈哈!!!!这就是“傲慢和偏见”?请看这里;


松香味 在 2006-9-7 19:33:49 发表的内容
胡敏强 在 2006-9-7 17:04:14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6-9-6 9:31:51 发表的内容
[quote]胡敏强 在 2006-9-4 11:18:43 发表的内容
一位拼命用高价发烧元件摩斯巴克的发烧朋友昨天打电话说,自己蛮以为“没有缺点的摩机结果意识”,结果在听完一次现场后感觉是有相当距离的。我说是的,首先是声压不能比,密度不能比,实体感不能比。这些都是音响系统保证现场感的要求。家用发烧音响系统要真实还原现场是有相当难度的。比如以前那些老一辈的锡剧表现艺术家的现场演出,就是根本没有什么现在的扩音设备,全凭自己的嗓子,凭的是真本事。其实在野外的演出现场,不插电的声压已经是相当大了,再加上乐队的声压其实更大,我感觉我们的发烧音响系统要以真实表现那样的现场感为标准。速度、密度、开扬度、平衡度,实体感(线条、轮廓)、层次感、距离感、方位感和声压来表现出真实的现场感。


个人认为,要求一个电声系统做到“还原现场”,首先录音师得做到“记录现场”;如果跳过录音的环节单独对电声系统提出“还原现场”的要求,那是毫无意义的。
所以对一个电声还原系统来说,还原录音师记录下的或者经过处理后确定下来的信息,他的任务就优秀圆满地完成了。这也是我们摩机或DIY奋斗的目标!



是的.不过如何正确认识录音是个问题,对录音好坏的判断和评判的标准有难度.但是我们可以找到朝着真实现场的"标准"去分析和判断.首先就是我们的发烧系统,我们可以努力使得发烧音响的声音还原朝着真实现场感发展,然后再在这样的趋向真实现场感的系统上播放录音,从而可以判断出录音的现场感的倾向性.不管是我们的发烧音响系统,还是录音的原貌.我们都能够找到真实现场感的声音趋向或者叫现场感的倾向度.


前面我已经做了这样的答复:——
录音师“最后处理确定下来的录音”如果以我们的耳朵来鉴定的确“很难有一个标准”;如果用“高技术指标”来鉴定,他是有个基本标准的;例如:动态表现、瞬态表现、信息量表现、失真度指标、等等,这些基本的要求都没有达到,何谈准确?何谈标准?何谈“还原录音师最后处理确定下来的录音”?

用耳朵来鉴定只是上面这些工作做好之后——重要的补充措施。
只要技术指标环节控制稳定精确,定型后的产品只要控制好相关技术指标就完全可以“完美复制”,这时候就完全可以省略掉“耳朵鉴定”的环节。
录音师努力争取录下“现场”;电声还原系统努力还原录音师“最后处理确定下来的“现场”录音”;最终目标——尽量还原录音师录下的“现场”。————除此之外,普通发烧友没有别的标准和途径。
在这个环节链里,我们针对和把玩的是电声还原系统。因此,我们的标准就是——努力还原录音师“最后处理确定下来的“现场”录音”。参考的标准——就是系统的动态表现、瞬态表现、信息量表现、失真度指标、系统平衡性指标、能量分布等等技术指标。
[/quote]
TOP
70#

个人认为,要求一个电声系统做到“还原现场”,首先录音师得做到“记录现场”;如果跳过录音的环节单独对电声系统提出“还原现场”的要求,那是毫无意义的。
所以对一个电声还原系统来说,还原录音师记录下的或者经过处理后确定下来的信息,他的任务就优秀圆满地完成了。这也是我们摩机或DIY奋斗的目标![/quote]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