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高胜美
浅析高胜美歌曲艺术当中所特具中国传统文化美感
高胜美,是中国当代歌坛上屈指可数的金曲歌后。前期受布农族原住民生态民歌的感染和影响下,以她对歌曲领会的天资及创作实践,征服了整个华语歌坛。使她终成为19世纪八、九年代盛极一时的“柔情派”情歌主将。在她二十多年的歌曲演绎生崖中,15岁出道后演唱均能得心应手,挥洒自如,时时见到佳作,这对涉入歌坛过早的高胜美来说非常的难能可贵。
众所周知,高胜美为当代乐坛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歌曲艺术。
1985年:(缘)、(怀念老歌(1))、(怀念老歌(2))、 (怀念老歌(3)])、 (几度又几度); 1986年:(恭喜发财)、 (怀念老歌(4))、 (怀念老歌(5)) (错看了你)、 (怀念老歌(6))、(怀念老歌(7));1987年:(声声慢)、(怀念老歌(8))、(山地情歌(1))、(山 地情歌(2))、(怀念老歌(9));1988年:(发烧歌)、(山地情歌(3))、(前世注定)、(怀念老歌(10))、(超级白金);
1989年:(海鸥飞处彩云飞)、(探戈名曲)、(我该怎么做);1990年:(六个梦)、(太阳雨);1991年:(望夫崖)、 (经典金选(1));
1992年:(经典金选(2)) 、(戏剧经典——笑拥江山梦)、(经典金选(3))、(新白娘子传奇);1993年:(为什么我的真换来我的疼);1994年:(蝶儿蝶儿满天飞)、(经典金选(4));1995年:(无情世界多情人) 、(风光十年);1996年:(真心);1997年:(情病);1998年:(山地情歌精选天碟);2000年: (刻骨铭心);而在这当中艺术成就最高的应当是她的歌集《声声慢》《山地情歌(1)(2)(3)》(1987年)、《海鸥飞处彩云飞》(1989年)、《望夫崖》《经典金选(1)》(1991年)、《为什么我的真换来我的疼》(1993年)。
高胜美歌曲情怀勃发、如同狂涛汹涌渲泻,当是她在初到上格唱片公司录音时期。这段生活对她一生的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她思想发展的转折点。在此期间,她感动、兴奋、憧憬、奋斗,她的抱负、志趣促使她的思绪汹涌澎湃。她开放心怀,打开创作源泉,放开喉咙吟诵歌唱,所以使之在歌曲艺术创作中感动而兴奋着、憧憬而奋斗着,为着抱负与志趣不断地探索着。她想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歌坛艺人,并开始多方探寻着歌曲的演唱形式,歌曲表现腔式比较多样,分为民歌小调、山地歌调、古韵歌调、舞曲歌调以及“琼瑶式”歌调。在长期接受歌曲特有意境的熏陶和洗礼下,孕育了她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培养了她在人生上的理想抱负。这些都促进了歌者更好的去追求光明、追求自由、追求爱情、追求幸福的崇高理想,这种理想也促成了她歌曲演绎创作的极大成功。
高胜美提倡歌曲真情实感地演绎,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她争取真爱的精神情怀,这种思想无疑是积极的、健康的、明亮的。有人认为就高胜美的歌曲作品应该归结为甜歌。也有人认为就“美腔”的表现形式来说太单一,柔美甜润太浓。然儿我却有着不同的看法。如果要问:“像高胜美这样始终坚持着甜美声腔的歌手,在她的歌曲创作与演绎中能够体现歌词中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美感吗?”我认为答案是可以肯定的。“美歌”正是由于受制于中国传统文学特质,从而形成“美歌”在歌曲艺术美感上的成就。
从中国传统文化对“美歌”影响的角度来分析:
一“朴素无极”的自然之美
先秦时期著名思想家庄子说过:“朴素无极而众美从之”。他又在的散文名篇《逍遥游》中谈到“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卸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些语句都表明庄子宣扬“绝对自由”,崇尚顺应自然,清净无为的道家思想。在此,不必探讨庄子是否误入了唯心主义歧途,走向了虚无主义的人生观的境界,也没有必要在谈论有为,无为的辩证观道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大凡诗人都喜欢追求这种顺应自然,清净无为的人生境界。从个人观点上看,歌者具有无为的精神景界,淡泊名利,才能在没有浮躁心境的歌曲演绎氛围中低吟浅唱,才能静于心,顺其自然,达到歌艺的最高境界。
“美歌”中“权素无极”自然之美表现在感情的真挚丰富和意境的清新自然上。歌词与曲调是歌者的灵魂,是歌者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也是歌者人格魅力的一种体现,不刻意修饰、不刻意雕琢,自然而随性的情感,从而使得高胜美在歌曲演绎中体现出如李白所唱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效果。作品《还我柔情》、《你却把心上了锁》、《飘荡的我》则能表现歌者对人生爱情的单纯而热切的追寻,这也更加深刻地提示了她对爱的憧憬对真爱永无停止的探索和寻求。这一点也更加形象、更加具体的诠释了“美歌”真实感情的自然之美。
高胜美歌曲中运用优美的自然意象表现清新典雅的意象美,这种美也是纯洁的自然之美。作品《一轮江月明》中抒写到 “听秋山万缕情;笛声还劝我相思何处停;看烟波离愁醒;望川远一杯江水烹心茗;潮声起;琴陨落”, 歌词中自然景物“秋山、笛声、烟波、望川、潮声、琴陨”的运用在加上特具古韵的“美腔”,从而刻画了歌者崇尚自然,迷恋自然,心与物、情与景相融,心意和物象辩证统一的歌韵情怀。在作品《只换得几片哀愁》中,歌词选取了“流水、清风”等飘逸的自然景象来抒发出自己的理想,从而使得“美歌”作品不可掩饰地表现了自然美感。
二“不愠不火”的中和之美
儒家奉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它是我国传统文学审美风尚,这种不骄不柔、不愠不火、恰到好处的美感促使了中国文学艺术审美的情调向着另一方向清新淡雅而发展!
高胜美称得上是抒情歌曲皇后,她明确的提出了要用真情来演绎的观点。在她的相关作品《因我相信》中“我相信,就是相信”。“两个相信”含蓄婉转的将歌者心里的离别哀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曲中描写了歌者对恋人无限的深情与倦恋。但是在整个歌曲中,没有因难以割舍的别情而怆然泪下,也没有因为爱情的破灭而号啕痛哭,有的只是淡淡的、悠悠的忧伤。这样的离别之情缠绵悱恻,颇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韵味。最后,又用了两个“我相信就是相信”作结,与曲首阙遥相呼应,突出美感。在“因为捉不住的命运不该这么坎坷!”的结语中,我们看到了歌者在与恋人依恋不舍的情怀之中最终达到了精神上的一次涅磐和升华。歌者深知“有情人终成眷属”,此时的歌曲意境也只能把这美好的感情平和温润的永留在自己心中。高胜美演绎的歌曲既没有李太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浪漫奔放的豪情,也没有老杜诗情“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深沉抑郁的现实,而特有的是宁静、和谐、温润、中和。这也是“美歌”的一大特点。
三“语少意远”含蓄典雅之美
含蓄在古人看来即是“隐”,在《文心雕龙》隐秀第四十篇[夫隐之为体]中是“义生文外,秘响傍通,伏采潜发”之意,说明白就是隐秘含蓄的意思可以触类旁通,暗伏的文采发出潜在的光泽,它是文艺作品创作的一种方法和风格。在文艺创作当中利用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含蓄美特点的一大体现。有了含蓄便有了典雅,有了典雅之美便有了含蓄之美,只有做到了“语少意远”,那么才会有“无穷之味”的境界,这样的文词才能更加的耐人寻味,更加的引人入胜,才能使文艺作品更富有艺术魅力。
高胜美的歌从总体上看,歌曲的曲调和文词是含蓄而典雅。在《记忆都是你》《彩云伴海鸥》歌中反复唱到“记忆都是你,记忆都是你,风中飘满都是你的名字,记忆都是你,记忆都是你,就像窗外绵绵细雨”;“ 看看看潮来,又又又潮往,那那那波涛滚滚永无休。让彩云伴海鸥,一起翩翩飞飞飞飞翔天尽头”,这种反复的吟唱无不含蓄典雅的表现了歌者对人生爱情执著的信仰与追求。玲珑之作《红粉雨》这样写到“金雀钗,红粉雨,花里暂时相见.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香作穗,腊成灰,还是两人心意,山赈赋,衣襟寒,觉来更漏残,梧桐树,三更雨,不到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階滴到明”。 这首古韵曲词对离别相思的表达性极强,是特别地、极至地、最好地。单就曲词来讲,没有运用大量的细节如“面如桃花”、“樱桃小口”、“柳叶细眉”来描绘刻画少女外在相貌的端庄秀美,也没有像乐府诗集《陌上桑》那样描写罗敷“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的外观打扮,有的只是少女温柔娇羞悲怜离情相思的含蓄形象。曲中我们把女郎比成“钗、雨、花”,这种意象很容易让我们体会到“庄生晓梦迷蝴蝶”的境界,让我们感受到了“钗、雨、花”即是人,人即是“钗、雨、花”的朦胧之美。这种修辞手法非常的贴切、生动、形象,从中使得一个天然、纯洁、高雅、美貌的女子形象清晰地映入了我们的眼帘,她婀娜多姿、冰心玉洁、高贵典雅、美众出众,让赏阅着的心灵为之一震。在“一叶叶一声声”的那一刹那间,是不是有泪、有痛、有悲、有苦?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但值得肯定的是在“山赈赋,衣襟寒,觉来更漏残,梧桐树,三更雨,不到离情正苦”的情感体念中,我们深切地感悟到了歌者与恋人真挚的像蜜,而且“浓的化不开”的感情。这种表现手法无不含蓄地将人情感的多面性表露无遗,无不含蓄地将人情感的复杂性刻画得入木三分。在“空階滴到明”的悲恋痛苦的漫漫长夜里,可能曲中美人与郎君“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离别相思之情早以涌上心头。郎君会为曲中美人“辗转反侧”吗?美人会有鱼玄机“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的那种浓浓相思吗?其实“美腔”在委婉清亮柔美中早已将词意简单含蓄典雅明确的表达出来!
四、生动形象的比兴之美
《诗经》当中的“赋,比,兴”最能体现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表现手法,以抒情为主的基本美学特征更准确的揭示了文艺创作的基本特点。对“赋,比,兴”当中的“比,兴”解释历来名家众说纷纭,然而简言之“比”即是比喻,乃咏彼而喻此,“兴”即是起兴,乃喻彼而兴此。就个人观点上看,“兴”往往有了视觉上的可见,或是听觉上的可闻,才会产生广阔的思维意象,起到联想、象征、寄寓、烘托、渲染的作用,所以使之“兴”的文学艺术创作的效果很具高端性质。
高胜美歌曲作品《蝶儿蝶儿满天飞》当中“蝴蝶恋花美,花却随春去春回。与君双双飞,你却只能留一夜;蝴蝶为花醉,花却随风魂散飞。我心慢慢给,你却将爱当宿醉”。歌者如果没有去走进自然,去观察蝴蝶的恋花,去体会感情的执著,去领悟变换莫测的离情,那么歌者绝不会在心底萌发“蝶儿蝶儿满天飞,盼和你在梦段一回”的感概;这种视觉上的联想与诗经《周南•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歌剧刘三姐当中“花针引线线穿针,男儿不知女儿心”等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高胜美歌曲词意中所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加上善用比兴,使得“美歌”艺术更具可感性、哲理性。作品《秋莲》中写到“秋风潇潇,秋水无言,小屋中的秋莲在这冷暖人间有多少哀怨,秋云片片,秋雁点点,谁不多望一眼谁不默默哀怜楚楚的秋莲,啊啊秋莲啊,她写在水中,她留芳人间”这段曲词把一个娇美含情的美丽女郎比喻成秋莲花。使我们感觉歌者即是在唱女郎也在唱秋莲花,这样的场面如此生动,如此的可感可见。正是歌者有了不同的心灵感受,在歌艺演出中便产生了与众不同想象,而从使得歌曲描绘得富含意象、可感、哲理。《早秋》、《青青河边草》、《彩云飞》等作品,也将歌者深沉的情感,用比拟的手法,贴切、生动地表现出来。这种修辞手法仿佛又使我们看到了屈原的《橘颂》,周敦颐《爱莲说》的传统创作手法在歌者的歌曲艺术得到发扬光大。
高胜美,这位在中国当代华语歌坛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在歌曲艺术创作和演绎的道路上,在歌曲艺术社会品评的过程中,也曾经历过坎坷和辉煌,有风雨便会出现彩虹,有漫骂声才会有赞美声。总之歌者说过的一句话“相信缘情不灭,用情永恒歌唱”,就足以使我们的内心感动,她的热情、她的挚爱、她的才华、她的智慧,她的种种“美”,无偿地、全部地献给了歌唱事业。高胜美在崇尚柔情声腔的同时,其实就是在秉承中国传统的文艺美感,只不过她能够站在更新的高度,用智慧的眼光,面对中国传统歌曲文化和现代流行歌曲文化,她作出新的分析、评价和选择,最终她的歌曲创作演绎是成功地、辉煌地。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高胜美对中国华语歌坛传统文艺的继承和发展,对后辈的歌曲创作演绎具有极其重要的启发意义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