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周一收到《06年香港高级音响展原音精选》后,基本上这几天都听。由于儿子刚出生一个月,每天下班后基本上就是尿布加尿布,孩子一哭就抱,所以也只是断断续续的听(写这篇文也是乘儿子睡着才写的),但时间长了也就听出一些差别来。
里面的《麦田之歌》、《白头翁匈牙利狂想曲》、《火鸟》、《加了蜜》、《红河谷》、《阳春白雪》、《牛筋四人帮》我觉得最好!整张唱片线条感非常好,爽朗些,很是合适我的胃口,相信以后会与04年那张一样成为我试机的必备唱片之一。因为04年、05年我都有,所以不自觉的要跟前两年的比,06年感觉比起前两张无论是选曲、录音都要好(三张中05年那张相比之下稍逊些!),请大草老师明年再接再厉。另外值得表扬的是,今年的唱片质地比去年好,没有中心原孔出现放射状的裂痕,据说为了解决这问题,专门在奥地利印制,大草老师这种认真的态度值得一赞。
下面就简单谈谈对这张唱片的一些印象,算是对E版和李源兄为大家做的大好事的感谢吧。
一、《麦田之歌》,应该就是平常我们称为〈黄教堂〉那张的选段吧,虽然在我的系统里还不能完全的把42位演唱者分别出来,但是一二十人还是可以感觉出来的,层次比较分明,声场很广。同时,在我的系统里,管风琴表现很好,一点都不会抢位、定位准。
二、《白头翁匈牙利狂想曲》,相信很多朋友都是非常熟悉的,甚至会经常拿它来试机。虽然我用只是书架箱,但大牛筋出来的质感和下潜还是相当的好,厚重而不腻、韧而不硬,非常过瘾。其实刚开始有些声音从音箱跑出来,可能是因为厚韧的缘故吧,我把音箱的内倾度加大后好多了。
三、《火鸟》,看里面的介绍说是59年录音的,虽然白纸黑字写在那里,但正如里面所讲,我真不敢相信,59年的录音能达到这个水平?无论是细节、动态强弱对比、空间感和层次都是一流水准。
四、《交叉点》,我以前没有听过,感觉夏韶声开始一段发音不是很清晰,这一首感觉没有去年那首来的好。
五、《加了蜜》,比05年的〈打孔翘〉要好,〈打孔翘〉里面的低频渲染太大了,没有《加了蜜》清新,而且,孩子们的童真的显露无遗,更是为该曲加分,两个字,喜欢!至于音场内的位置,这一首相信是比较容易表现出的。
六、《红河谷》,这是一首我非常熟悉的曲子,有时还会不自觉的哼出来,特别是近来在抱儿子时也会哼唱它,哄他睡觉。这首曲子印象最深除了熟悉的旋律外就是那铃鼓了,定位很准,而且就象在窗外传进来一样,很逼真。
七、《阳春白雪》,这一首的信息量可能是十四首曲中最好的,比起雨果的〈发烧的港45-3〉中的《阳春白雪》要好,是否因为老易重新处理的缘故,里面的琵琶的形体很是逼真,甚至弹奏者的形象好象也能感觉出来,值得一提的是,里面的鼓居然有大鼓的气势。
八、《牛筋四人帮》,这一首我有疑问了,因为在我系统怎么老是感觉只有三支大牛筋呢?一只在左边、一只在中间偏左位置,一只在右边,但感觉是乎又有两只,只是距离很近,是不是这样呢,请听过的朋友帮我解解惑吧。另外这一首中的大牛筋是乎没有《白头翁匈牙利狂想曲》那样厚重,但线条感好些,下潜也好些。
总之,这又是一张音乐性、音响性、工具性极强的经典!我为我拥有04、05、06年《香港原音精选》而骄傲,希望明年还有机会拥有《07年香港原音精选》,我将一直收藏下去。
最后要对明年的提一些建议了:
1、 建议增加多些国乐经典,如“黄河”等现场片段,雄壮豪迈、气势磅礴、感情真挚,声场的深度、阔度、层次感绝对不亚于国外大部头的作品,而且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远,有非常多的经典作品可供选用。
2、 这几年的女声好象都是英文歌曲,如果选些中文歌不知会不会好点,虽说好录音不多,但王菲不是曾有一张〈天空〉在〈CD圣经〉上版吗?明年选一首试试,呵呵。。。
3、 如果能多选平常少见、录音又好、音乐动听的作品(呵呵。。。贪心了点)可能就更加值得珍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