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我们知道放大器在放大一个基本波的时候,希望其放大后所输出的波形除了与输入波形完全一样之外,还希望因放大而产生的谐波失真也尽可能低。
我们也知道前级放大器的放大电路都是A类的设计,而后级放大器里的输入级与驱动级也大多都是工作于A类,而只有在输出级才有A类、B类与AB类等不同的放大模式。
A类放大工作在真空管或晶体特性曲线的线性部分,因此引起的电压或电流变化完全与输入波形吻合,因此不但其波形失真极低,且其输出的谐波成分也较为单纯,主要是较低阶的二次与三次谐波失真。
而B类放大是由两支或以上的晶体交替工作的,在小讯号时,会工作在特性曲线的弯曲部分,因此输出波形会产生不连续的缺口,引起时间提前或落后的现象,也就是交越失真,其输出波形不是连续的,且其谐波失真含有较高阶的奇数谐波失真,也就会产生多次谐波所组成的方波,而这些高阶谐波与音乐没有任何关联,因此声音会特别刺耳难听。
单端设计的放大器都是A类放大的设计,而只有在推挽电路中才有A类、B类与AB类设计。
AB类放大的工作点设在A类与B类之间,虽然失真不高,但终究还是推挽电路,在实际的动态工作中,还是会有时差的问题与抵消二次谐波的问题的。
那么既然A类放大的失真较低,却为什么大多数的放大器都采用B类或AB类的放大模式呢?
原因是A类放大的效率太低,大约只有20%的程度,所以必需损失80%左右的功率。想要有10W的输出功率,其电源供应就需要50W左右的功率消耗,白白浪费了40W的功率。但B类放大的效率却可高达75%左右,平白就比A类多出3至10倍的输出功率(后者系对单端而言)。至于AB类放大的效率是介于A类与B类之间。
输出功率大的目的是为了能驱动效率低的喇叭,因而牺牲了音质,但是如果我们用高效率的喇叭,才有资格使用输出功率虽小,但音质却佳的纯A类放大器。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