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旋律优美,景色旖旎的《沃尔塔瓦河》十个CD版本。 [复制链接]

查看: 21262|回复: 93
21#

d9 在 2006-7-23 1:31:39 发表的内容
听过几张库被里可的,发现总体水平还是orefo那张指挥巴发里亚乐团的最出色。


[upload=jpg]Upload/20067251013553936.jpg[/upload]

1984/5库贝利克与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在orfeo灌录的版本,「巍峨的城邑」比起波士顿版更为凝炼,气氛相当接近他的维也纳爱乐版偏向细致柔美。其实如果以完备性来论,这个时候的库贝利克对「我的祖国」的理解,早已超越其它指挥甚多。不过或许有人感到纳闷,为何本版没有得到任何奖项推荐呢?过于平稳的处理,少了点辛辣的个人特质或许是个中原因吧!(赖伟峰)
TOP
22#

NAXOS公司发行的安东尼·维特指挥波兰国家广播乐团的CD唱片(编号8.550931),片长有79分38秒,是所有已知版本中最慢的。维特的演绎充满想象力,全曲表达得非常柔美,富有浪漫气息,很多地方缓慢的处理又透出庄严的意味。乐团的表现力也很强,管乐独奏非常迷人,各种细节交代得一丝不苟,并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NAXOS公司的录音追求音乐厅式的效果,初听可能不会觉得音效突出,但实际上这样的制作有类似现场的效果,音质纯净,平衡良好,非常耐人品味。维特的这一版已经赢得了很高的评价,再加上这张唱片在国内的售价只有四十五元上下,就使得它更具吸引力了。
最后编辑MBL1521
TOP
23#

    1990年《布拉格之春》的音乐会至今仍令无数乐迷津津乐道。这张现场版真实地记录了当年激动人心的音响和情绪。斯美塔纳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是捷克民族的精神写照,库贝利克的诠释则是最权威的。当年库贝利克指挥这场音乐会时热泪盈眶、激情四射,原汁原味的捷克风格,品位独特,不愧大师版的佳品。(转帖)
    1996年8月11日,世界乐坛的一颗巨星陨落了——指挥大师拉斐尔.库贝利克溘然长逝。虽然库贝利克曾因政治原因而游历英伦及南美大陆达42年之久,但他始终心系自己的故土——波西米亚。也许是因为库贝利克长期流亡海外,对《我的祖国》有着与别不同的理解与感触,所以,在他的指挥棒下流淌出来的旋律,更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在1990年“布拉格之春音乐节”上,阔别祖国长达42年之久的库贝利克登上指挥台,一曲终了,这位76岁的老人,已是老泪纵横。。。(转帖)
TOP
24#

[upload=jpg]Upload/20067258242799476.jpg[/upload]

库贝利克自己挑战自己可以说倒吃甘蔗、渐入佳境,1990年他因为捷克民主开放,以76岁高龄回到暌违42年的故乡,那种心情与史麦塔纳当时情况颇为相契。这是「布拉格之春」音乐节与捷克爱乐合作supraphon的录音,指挥、乐坛、地点、唱片公司、心情都是那么波西米亚,因此成为classic cd百大、日本究极百大榜单双料得主倒是不令人意外。圆熟的处理手法,令人动容的故事或许是此版最吸引人的地方,此版几乎是每位乐迷拥有「我的祖国」的第一选择,不过同为库贝利克指挥相差接近二十年的录音之间,还是有存在颇大的差异,对「我的祖国」有兴趣者建议至少该拥有两版库贝利克的录音,其中以本版以及波士顿交响两版为首要推荐。
TOP
25#

[upload=jpg]Upload/200672520261366208.jpg[/upload]

库贝利克之外的捷克指挥,如果一定非听不可的则是talich在1954/7与捷克爱乐在supraphon的单音录音。这位对捷克人来说属于师祖级的指挥,曾经首演过杨纳杰克的「小交响曲」、马替奴「朱丽叶塔」。他曾经担任捷克爱乐首席指挥二十一年之久,因此与该团的默契talich远胜过库贝利克,此外虽是单音录音但是质感却不粗糙,除了声部一多略有混浊外,音乐表情的端正性,乐团整体的契合度都超越库贝利克1990年版。难怪最权威的留声机杂志百大榜单所选的是talich 72高龄的此版!不过市面上不容易见到,需花点心思收藏。
TOP
26#

MBL1521 在 2006-7-22 21:32:48 发表的内容
harnoncourt(哈农库特)的也是非常不错的版本,我的是这个:
该辑的录音晶莹剔透,同时又具良好的音场、庞大的气势和优秀的录音质量,完美地再现了音乐。而六首精美的乐曲,更使人充分领略到音乐美的冲击。

[upload=jpg]Upload/200672622105554590.jpg[/upload]

著名指挥家哈农库特
  尼古拉斯-哈农库特(Nikolaus Harnoncourt)1929年出生于奥地利的格拉兹,在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大提琴,在1952年至1969年期间在维也纳交响乐团担任大提琴手。从1972年开始担任萨尔兹堡莫扎特音乐学院任教授直到1993年。

  1953年,哈农库特与她的妻子、小提琴家爱丽丝发起成立了专门用仿古乐器、以本真风格演奏早期音乐的室内乐团维也纳音乐协奏团(Concentus musicus Wien)。他指挥乐团常年演出13至18世纪的音乐作品,举行了多次全球性巡回演出,其中包括五次美国巡演,从而在国际音乐界掀起了影响深远的"古乐运动"。五十年后的今天,哈农库特依然率领着该乐团活跃在国际乐坛上,并不断录制出屡获大奖的唱片。

  自1970年以来,哈农库特频繁地出现在世界各大歌剧院的舞台上,其中包括米兰、苏黎世、阿姆斯特丹、汉堡、法兰克福、维也纳等城市的著名歌剧院,指挥演出了从蒙特威尔第到威尔第的众多歌剧作品。他还活跃在世界最著名的音乐厅的舞台上,与欧洲所有著名的交响乐团都有过成功的合作,其中包括柏林爱乐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维也纳交响乐团、伦敦交响乐团、欧洲室内乐团等。他与世界上最著名的音乐家都有着经常性的合作,其中包括钢琴家阿格里奇、小提琴家吉顿-克莱默、歌唱家托马斯-汉普顿、巴托莉等。他指挥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演出包括在苏黎世歌剧院指挥的歌剧作品、与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合作的莫扎特、海顿、舒伯特的作品以及与欧洲室内乐团合作的贝多芬交响乐全集。

  从1970年以来,哈农库特分别指挥维也纳音乐协奏团、欧洲室内乐团、柏林爱乐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和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录制了从18世纪音乐到19世纪歌剧的大量精彩唱片。这些录音中最为出色的包括莫扎特的交响乐全集、莫扎特全部的宗教音乐、海顿的晚期交响乐、贝多芬的交响乐全集、小提琴协奏曲、《庄严弥撒》和歌剧《费德里奥》、舒伯特的交响乐全集以及舒曼的交响乐全集、钢琴协奏曲和小提琴协奏曲。他还录制了勃拉姆斯交响乐全集、小提琴协奏曲和小提琴大提琴协奏曲、小约翰-施特劳斯的"混成曲"和轻歌剧《吉普塞男爵》、德沃夏克的第七、第八交响曲和布鲁克纳的第七交响曲等。今年出版的哈农库特指挥的新唱片包括弗朗茨-施米特的清唱剧《七封印》(维也纳爱乐乐团)、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和勃拉姆斯的钢琴协奏曲(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钢琴演奏鲁道夫-布彻宾德)、海顿和舒伯特的弥撒、莫扎特的管乐协奏曲和海顿的歌剧《阿尔米达》(维也纳音乐协奏团、演唱巴托莉)。他还推出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录制的威尔第《阿依达》选曲和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

  哈农库特的艺术生涯中获得无数的奖项。1983年,他被接纳为瑞典皇家音乐学院的成员;1985年,他因为对早期音乐的研究与演绎被德国唱片评论界授予金质勋章;1987年,他获得爱丁堡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他指挥欧洲室内乐团录制的贝多芬的《庄严弥撒》和交响乐全集以及勋伯格的合唱作品获奖无数,其中包括德国唱片评论大奖和《留声机》杂志年度唱片奖等。1994年,他获得了极其重要的"保拉音乐奖"(Polar Music Prize)。去年,他在柏林演出约翰-施特劳斯作品音乐会的现场录音唱片获得了"爱迪生奖"。

  30多年以来,哈农库特一直是华纳音乐集团泰尔德克唱片旗下的签约艺术家。1963年,他为Telefunken品牌录制了第一张唱片;之后,他又录制了上百张唱片。哈农库特还录制了许多录像资料,1999年夏天他的一本传记出版发行。2002年6月,哈农库特已经与泰尔德克唱片签定了终身合约。
最后编辑MBL1521
TOP
27#

[upload=jpg]Upload/20067268382195496.jpg[/upload]

李汶1986/6与维也纳爱乐录制的DG版,在当时是相当重要的正价版,最早还有2CD的包装!他柔美且充满戏剧化的处理,就像是一个独立的艺术品,没有太多波西米亚乡土的累赘,透过优异的乐团以及纯熟的音乐语言,树立了非捷克指挥的诠释典范。既然乡土味、道地感比不上捷克指挥,但专注在音整体乐表现上!基本上李汶凸显优点、掩饰缺点的手法很正确的,也为他在此曲诠释争得一席之地。对初听此曲者本版相当适合,但是就怕时间一久会对本版产生无趣的腻感,原因应该是在于指挥过于精美的表现与内在逻辑性不足吧!
TOP
28#

[upload=jpg]Upload/200672700979479.jpg[/upload]

《靠岸港》  RR—80CD
大植英指挥明尼苏达管弦乐团
1,夏布里埃《西班牙狂想曲》
2,西贝柳斯《芬兰颂》
3~5,伊贝尔-雅克《靠岸港》
6,阿尔芬-雨果《仲夏守夜》
7,鲍罗廷《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8,斯美塔那《我的祖国》之“沃尔塔瓦河”
9,柴可夫斯基《意大利随想曲》

大植英次在本CD中的《沃尔塔瓦河》展現了高明的管弦乐控制力,在乐器音色掌握上,在契合了作曲者所要表达的深层意境:表现了捷克的母亲河的美,体现了作曲家对母亲河的依恋和赞美。

RR的首席录音师基思·约翰逊博士(Keith O. Johnson)是唱片界的一位传奇人物,多次获得格莱美录音大奖。他设计的麦克风可以将录音室内的回响效果进行准确的捕捉,并给听者以强烈的舞台空间感。RR公司的目标是再现音乐厅内的真实音响效果,在激光唱片制作中,约翰逊独创的HDCD技术为CD带来了更精确、音乐味更浓的音响效果。
      现任北德汉诺威广播交响乐团首席指挥、日本大阪爱乐乐团首席指挥的大植英次(Eiji Oue)是当今活跃于国际乐坛的日本指挥家。他1957年11月14日出生于广岛。4岁开始学习钢琴,15岁进入桐朋学院向日本指挥泰斗斋藤秀雄学习指挥。1978年应小泽征尔之邀,至美国坦格尔伍德音乐学校学习。在此期间被新英格兰音乐学院选中,跟随利文斯顿(Larry Livingston)进一步深造。在坦格尔伍德,他还有幸结识伯恩斯坦,后三次跟随伯恩斯坦,在拉斯卡拉、维也纳国家剧院以及巴黎、莫斯科等地巡回演出。1990年他帮助伯恩斯坦在札幌创立了和平音乐节。作为客座指挥,他曾指挥过欧洲、北美和日本的许多知名乐团,包括、纽约爱乐乐团、费城交响乐团、洛杉矶爱乐乐团、底特律交响乐团、蒙特利尔交响乐团、多伦多交响乐团、布鲁塞尔歌剧院乐团、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奥斯陆爱乐乐团、新日本爱乐乐团、大阪爱乐乐团等。1995-2002年,大植英次担任明尼苏达交响乐团音乐总监。2002年辞去了这一职务。
  大植英次曾获得过许多奖项,包括1980年度的库塞维茨基指挥比赛大奖、1981年度的萨尔兹堡莫扎特指挥比赛大奖等。
TOP
29#

mmxh 在 2006-7-27 17:55:53 发表的内容
又怎能没有Jeremias、Sejna、Smetacek、Neumann?


感兴趣您的推荐,能否对他们做一详略的介绍吗?谢谢!
TOP
30#

[upload=jpg]Upload/2006728013394176.jpg[/upload]

捷克是被誉为“捷克音乐之父”的斯美塔那和安东尼-德沃夏克的祖国。前者的交响诗《我的祖国》后者的第九交响曲《来自新大陆》都是欧洲古典音乐史上的里程碑!《我的祖国》中的《沃尔塔瓦河》一段。作者将整个身心全部投入到那一串串的音符中,流露出他的对祖国,对他的人民的神圣的敬意和深情的爱恋。德国DG唱片公司为纪念卡拉扬,用Original Image Bit Processing技术重新处理母带,以包金塑料CD底盒做包装,一套12CD发行卡拉扬在DG数码录音时期的重要指挥作品。其中捷克篇就收有维也纳交响乐团的《沃尔塔瓦河》。都说卡拉扬的风格硬朗,有君临天下的感觉。音乐评论界对此颇有微词。可是他的《沃尔塔瓦河》却柔美、亲和至极!音乐时而状物,时而抒情,若河水般流淌,一泻千里。也许是斯美塔那,也许是大自然,也许是纯朴的人民,赋予了这位“君王”全新的富有亲和力的形象!

卡拉扬(1908-1989)是伟大的奥地利指挥家。自幼学钢琴,曾进维也纳音乐学校和萨尔兹堡的莫扎特音乐学院学习。他的指挥生涯先从小城乌尔姆开始,1938年被聘为柏林歌剧院的指挥,1947年任维也纳爱乐乐团和维也纳乐友协会管弦乐队指挥,1949年起兼任米兰·斯卡拉歌剧院常任指挥,1950年兼任伦敦爱乐乐团指挥,1955年起任柏林爱乐乐团的终身常任指挥,1956年任维也纳国立歌剧院的音乐总指导。他是现代最著名的指挥家之一,人们称他为“欧洲音乐的总指导”。他也是拜罗伊特、萨尔兹堡音乐节的主要人物。1967年开始主办他个人的音乐节-复活节音乐周。
卡拉扬有惊人的指挥技巧,与乐队的配合如水乳交融般天衣无缝,通过热情洋溢、奔放豪迈的演奏,将音乐准确而强有力地传达给听众。他擅长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精雕细刻、巧妙布局,甚至适度夸张,而这一切都围绕着塑造完美的音乐形象而进行。卡拉扬一生共指挥录制了650多种唱片,仅录制贝多芬全部交响曲的唱片,就有7000多万张。他在晚年时期达到了他指挥艺术的最高峰。
有钱又懂得潇洒的人,浪漫起来才有意思。卡拉扬在瑞士、萨尔兹堡、地中海岸与维也纳森林拥有美丽巨宅,他还有性能媲美战斗机的私人飞机,有豪华游艇、数辆贵族跑车,以及多得花不完的存款。当然,他的艳遇也不少,除三次婚姻之外,凡是他所赏识的女歌手、女乐手、女音乐家,几乎难能逃过他的个人魅力和鲜花与金钱的猛烈攻势,毕竟卡拉扬也是个极有品位的美男子啊。
会赚钱也懂得享受,这方面老卡是绝对一流的,从有形的物质到无形的生活观,卡拉扬似乎不像是德国人,反而更像是邻近的意大利人和法国人。
最后编辑MBL1521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