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马兰士兄也是佛山的,握手!有机会多交流并向你学习.
以下几点个人有如下相同与不同的不成熟看法,请指正.
1.<<遗憾的是,2部小提琴协奏曲当中,广州交响的两位圆号手,每次发音都是格外的不和谐,音准都欠逢>>
完全赞同,他们太缺乏在小型乐队演奏莫扎特的经验与训练了。
2.<< 遗憾之二,现任指挥余隆因故辞演,临时换成了同样熟悉广州交响的香港叶咏诗。可惜,叶咏诗在这场的指挥中,对乐队控制缺乏力度,更没有重点关照一下不争气的管乐声部。>>
个人认为原因是穆特的行程仓促,无法安排时间与乐队有较充分的训练与磨合.但是,更重要的问题是两首"小协"选择用20-30 人的小型乐队编制个人以为是不当的,兄台不妨看看世上有那个著名的小协不是用大管弦乐队协奏的呢?我手头上的莫扎特小协录音都是大编制乐队协奏的,不妨听听飞利浦小双张那张格罗米欧的《莫扎特小协》,不仅被称为莫扎特专家的格罗米欧不负盛名,大乐队的气氛一定比小乐队更能感动听众,即使高雅的莫扎特小协也无例外。以广交近年的表现,特别例如与帕尔曼等多位世界级大师的合作都曾大获成功,如不用小乐队协奏也许结果未必如此。反过来,当晚的《K136嬉游曲》就如同小夜曲一样,更宜用小乐队,个人感觉叶小姐当晚指挥广交小乐队演出的上述这首乐曲还是成功的,第一小提琴的表现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许会问,乐队的确定不是指挥叶咏诗吗?我的看法是叶小姐只能尊重大红大紫的穆特小姐的意见而作出如此妥协的。按理,在台上,无论独奏演员多么大牌,独奏与乐队都得听指挥的,但是可以看到台上叶小姐对穆特的充分客气与尊重,反之,穆特小姐却不断用身体与手势指挥乐队成员,太投入了吗?但这是我在现场或录象看过更多更大牌得多的独演员从未见过的表现。太投入了还是漠视指挥?无论如何我当时的反应是反感!设想,如果当晚由卡大爷指挥,她也一样吗?
3。<<最后,全场的掌声出奇地整齐,邀请到穆特加演了一首。意外的是,不是莫扎特的柔板或回旋曲,而是德国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中的恰空舞曲。天,只有海菲兹这样的大师才用恰空舞曲返场,体现演奏者对艺术的造旨和对难度的挑战。由于不熟悉这个作品,穆特垂下了琴弓后好久,观众以为还有下一乐章,没人敢发出掌声》
名为“穆特演绎莫扎特”音乐会,也是广州纪念莫扎特200周年活动之一,演奏巴哈有点风马牛不相及。至于听完不再鼓掌的原因,我个人与及和我一起来的人确实是想回家了,巴哈更非穆特之所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