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作业) 《红楼十二钗》 [复制链接]

1#
由于工作的原因,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上网了,偶然地路过,偶然地中奖,偶然而获的惊喜昨天邮到,谢谢E版主,谢谢雨林公司。

昨天拿到《红楼十二钗》唱片后,细心听了两遍,由于我没有看过“红楼梦”这部书,所以我没法将音乐与书中人物做贴切的联想,只能从原始听感上说说自己的听后感。

《红楼十二钗》显然是一部主题明确的琵琶音乐作品,但它的形式却不是我们常见的那种民族音乐形式,幸好这样的琵琶音乐风格我有过不少聆听经验,比如城之内美沙+邵荣的《兰I》、《兰II》以及鲍比达+吕秀龄的《冷弦多情》等,还不至于让自己混乱到用另一套音乐标准来审视这个唱片。

《红楼十二钗》的音乐风格属于Ethnic Fusion(大概称为“民族融洽” )。“民族融洽”一般是将传统的各民族音乐融入当代的电子音乐中,以期在西方的音乐技术上与各民族的文化间找到一种和谐与平衡。当年的爵士音乐家Tony Scott和Don Cherry可能是第一位将世界音乐合成到西方音乐体裁中的音乐家。Jon Hassell的著名音乐拓宽了这些“民族融洽”实验的范围,并由此在70年代促成了这种音乐类型,后来他又在80年代早期和Ambient的先驱Brian Eno进行合作。渐渐地,这种音乐类型成了当代诸多敢于冒险的器乐家们借用新鲜的节奏和非西方的乐器来拓宽自身音乐领域的一种方式,而另外一些人则是在独特的民族音乐中加入当代器乐或是新世纪音乐的成分。后者的艺术家如Clannad(凯尔特民谣)、Ottmar Liebert(弗拉门哥)、Kitaro(日本传统音乐)和R. Carlos Nakai(美国本土笛乐),而我前面提及到的城之内美沙+邵荣的、鲍比达+吕秀龄以及邓伟标+缪晓铮的这张《红楼十二钗》皆同属“民族融洽”这种充满实验精神的音乐。



搞清楚这个唱片的音乐概念后,现在我来介绍这张唱片的每一首乐曲吧。

1、《悲情宝钗》 6:54

这是一首需要你专注去品味的音乐,纾缓的引子在苍凉的洞箫引领下仿如秋日的某个黄昏,寂寞的女子倩影静立在微风月影下,世事沉浮幕幕纷乱……渐行渐近的琵琶轮指夹杂在飘忽不定的铃音中仿如繁华背后的孤凄,有谁知,有谁怜……

评论:曲子旋律相当优美,乐曲前半部整个手法都偏重于西方传统音乐,无论宽厚的弦乐团还是凄美的琵琶、洞箫,音乐的整体听起来有一定的沉重感与压迫感,但4分20秒后忽然出现的美声咏叹以及接下来的弦乐团与琵琶的共同变奏是乐曲的闪光点,事实上,如果再不出现这个变化,我就会对这个乐曲产生郁闷感了,作曲设计上算是把握得恰到好处,经过这个变奏后,再回归主题,予人很深的满足感。

2、《湘云醉卧》 6:48

如果你仍然沉醉在《悲情宝钗》那灰色阴影笼罩下,《湘云醉卧》一瞬间即可将你带入另一种情绪中,乐曲一起我以为是一首英式迷幻乐呢,迷离的电音与飘忽的电钢琴营造着腾云驾雾的迷乱。

评论:曲子旋律依然相当优美,但区别于《悲情宝钗》的那种让人易于沉迷的灰暗,这个旋律与琵琶声音一样充满光泽。这首乐曲的各种手段与琵琶这件古老乐曲的融洽相当完美,特别是3分15秒开始,如果你对琵琶的演奏手法比较熟识,我相信你会被缪晓铮接下来演奏惊呆,她的精彩不在于那种用来吓唬外行的传统的华丽与繁复,她是收的,非常收敛,有着很平静的外表,但你不妨跟着音乐的节奏打着拍子去聆听吧,你会惊讶地发现,她的节奏竟然是如此的复杂,复杂得仿如一首高难度的佛朗门哥吉他曲子,可她偏偏是一首琵琶曲子,一种件最不擅长应付千变万化的切分节奏的中国乐器,缪晓铮的这段演奏值得喝彩。

3、《叹息的元春》 5:59

这是一首很有点排场的曲子,场面感觉比较豪华,夹杂在“马淋巴”与古筝滑音中的“编钟”声(这个听得不是很清楚,说得不对请原谅)隐隐透出一股中国宫廷的味道,偶然飘荡出的娇嗲的失真吉他声,唯妙唯俏地勾画出少女的千姿,而稳健的鼓乐与大合唱在喧嚣中却体现着一种庄重,好一番深宫后院的浮华百态图,可惜喧嚣与热闹隐藏着的却是一丝挥之不去的哀怨情愁……

评论:这是一首简洁却磅礴的乐曲,作曲家对场景的把握是恰到好处的,氛围的营造有工笔画的味道,但个人认为,这么庞大的一首曲子将主奏压在琵琶这个乐器上,可能会让琵琶有点力不从心,幸好二胡群和合唱团有着重要的补充作用。

(很困了,以后有时间再继续,接下来的《水边的李纨》是一首非常优美的乐曲,可惜我实在太困了,撑不住,明后天有时间我再继续吧)
最后编辑101℃
分享 转发
TOP
2#

呵呵!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努力加油!保重!
TOP
3#

女才子???呵呵~~~~~~~~
TOP
4#

这篇起码要被评200分了
TOP
5#

虽然未完整地看过《红楼梦》,但无经意间还是与《红楼十二钗》联系在一起。别人说最好的音乐未必是自己的挚爱,自己喜欢的音乐就是最好的音乐!
TOP
6#


4、《水边的李纨》  5:24
这是一首简单的四三拍子乐曲,简单得让人可以随时想起点什么。溪流、鸟语带出抒情简洁的电钢琴,恬静舒适的夏日跃然眼前。为什么我要强调这是一首简单的曲子?因为她的确是个简单的旋律,而缪晓铮的演奏却让它变得一点都不简单。首先,熟识琵琶这一乐器的人们都清楚,琵琶的最大特色在其轮指,琵琶的轮指是琵琶所特有的,别的任何乐器都代替不了,即使古典吉他名曲《阿尔汗伯拉宫的回忆》中的大段轮指也无法与琵琶的轮指相比美。那么按照一般的演绎方式,琵琶在对付一段简单的旋律时,轮指是能凸现琵琶优势的技法,同时也填充了简单旋律本身的空乏。但缪晓铮没有这样做,她使用了非常细腻的揉弦与大量的滑品,整个A段没有出现一次轮指,任由本来并不明确的揉弦与滑品在精细的录音下突出其少见的优美,这是一种比较大胆的处理,首先编曲上背景必须简单,其次琵琶乐器自身的音色要足够丰满,再然后是录音需要异常的精细,又由于录音高度的精细,所以演奏者演奏是指法力度又得异常的平稳,不能出现丝毫的抖动或杂音……我自身并没有太高级的监听器材,但聆听这首曲子的A段仍然异常的精致细腻。有这个唱片的朋友不妨细心留意一下这首乐曲39秒至54秒之间的琵琶演奏,看看我是否有描述错误。其实这样细腻的演奏几乎体现在这个唱片的大多数曲目段落中,我这里花这么大的篇幅来描述,目的只是想后面可以偷懒,不再重复描述这些细节。可以说,这样精细的揉弦与滑品,作曲、表演与录音都将这件传统的琵琶乐器特色大大地扩展了。

评论:这是一首怀旧曲风的四三拍子乐曲,有点60-70年代中速圆舞曲的味道,好听但没有什么新意,弦乐群、双簧管和圆号的加入稍微有点协奏曲的动机,但它肯定仅限于是一首小曲而已,亮点不在创作,而在录音与演奏。

5、《惜春作画》 6:00
邓伟标的旋律依然是那么的简洁优美,Kevin Kern式的浪漫钢琴分解开始让我产生审美疲劳,天呀……他怎么就能有这么多的抒情呢?再这样下去我会腻昏过去的。
评论:对于这首曲子,我找不出什么可批评的地方,但我就是想找些什么来骂骂,大提琴、琵琶、美声三者的对话很舒服,但就是因为太舒服了,并且已经不止一首地舒服着,舒服得人开始昏昏欲睡了……

6、《女豪王熙凤》  5:04
如果不是因为这首《女豪王熙凤》的出现,我怀疑我会真的在《惜春作画》的余音中睡去。
这首乐曲我很喜欢,响亮的大锣和结实的鼓点将我的睡意完全驱走,非常喜欢琵琶出场的那一大段固定伴奏音型,也特别喜欢那段充满傲气的二胡群奏。有这个唱片的朋友不妨细心聆听,51秒开始,琵琶在强烈的鼓乐中出现,她的演奏是单音的,每一个单音结束时的余韵非常有味道,即使在强烈的鼓乐下也依然掩盖不住这琵琶单音结束时留下的余韵,我非常非常喜欢这一大段的演奏,录音太精致了,不多说这个了,有唱片的朋友自己听吧,反正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首乐曲。
评论:我不知道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是不是个侠女,只是看着名字叫“女豪”随便猜想一番,不过,这个音乐如果是体现一个女性的,那么,这个人物一定是个有地位,有点霸气,属于那种一切由娘娘说了算,并且事事都想管一下的那种吧厉害女人,不过当音乐进行到2分3秒时还是由二胡群奏体现出了大段女性的温柔来。音乐非常出色,气派,完全可以与“神思者”的《故宫三部曲》比美。

累了,改天继续
TOP
7#

精彩~~~~
TOP
8#


7、《烟愁可卿》  5:16
三角铁与洞箫营造的氛围颇哀怨,古筝时而刮奏时而仿竖琴的演奏有点新鲜感,琵琶在3分45秒后模仿吉他演奏法中的切分与扫弦蛮有新意。
评论:在全碟中《烟愁可卿》只能算是一首中规中矩的乐曲,创作上没多大新意,旋律方面倒是挺美,就是没法让人有惊喜感。

8、《妙玉独行》  4:44
夕阳余辉、炊烟几缕,不见西风亦无瘦马,苍茫大地上婀娜的倩影渐行渐远,一把孤独的法国号遥遥飘响在无垠的天际,仿如命运的召唤……
评论:非常喜欢这首乐曲,缪晓铮的演奏细腻得仿似显微镜下的微尘, 乐曲进入第15秒,琵琶声起,推弦、滑品精致细腻如同纤纤玉指就在眼前。整首乐曲每一个段落的布局都是恰到好处,相当严谨,法国号与双簧管的点缀很出彩,而3分02秒至3分25秒,琵琶进入一种相当高难度的节奏型态下进行即兴式变奏,缪晓铮的表达能力绝对让人鼓掌。
《妙玉独行》在创作与演奏上都是接近完美的一首乐曲,但效果上却出现让我想不通的瑕疵,这遗憾主要在:这是首双琵琶乐曲,两把琵琶重叠在完全一样的位置,不但让人听起来有凌乱感,而且,我第一次听这首乐曲的时候,1分52秒开始,第一琵琶的轮指后面叠着一把带切分节奏的琵琶分解演奏,了解琵琶的人会误会缪晓铮是个有六只手指的演奏家,直至3分02秒至3分25秒处琵琶进入乐曲的变奏段落,第一琵琶在高难度节奏型态下演奏,后面跟着个琵琶低音轮指我才终于明白,这是首双琵琶乐曲。哀……将两把琵琶的位置拉开一点距离多好呀,既清晰,又不至于让人误会。
TOP
9#

100分+再加上固顶的杰出作业,谢谢101℃。
TOP
10#

哟,相当不错的文章哦!
TOP
11#

我第一次听这首乐曲的时候,1分52秒开始,第一琵琶的轮指后面叠着一把带切分节奏的琵琶分解演奏,了解琵琶的人会误会缪晓铮是个有六只手指的演奏家,
---------------
---------------
呵呵,这一段写得精彩极了!
TOP
12#

这个作业强~~~~
TOP
13#

jazzlee兄:
“我第一次听这首乐曲的时候,1分52秒开始,第一琵琶的轮指后面叠着一把带切分节奏的琵琶分解演奏,了解琵琶的人会误会缪晓铮是个有六只手指的演奏家,
---------------
---------------
呵呵,这一段写得精彩极了! ”


你没有听过,怎么能说这一段写的“精彩极了”???
发烧,也要以事实为依据吧?评论者已经可能有差错,跟帖者怎么可以在没亲自实践时妄自菲薄呢???

有一类发烧朋友我称之为:无知者无畏,这是我们在发烧实践中,所要避免的。
我并不是说没看过红楼的人就不能听,我的意思是,连人家要表达的东西都不清楚,对唱片的创作背景不明了,自己的器材与耳朵不够好,就不要做如此细致与个人化的评论,否则会贻笑大方。
提倡客观,科学的发烧,主观因素越少越好,这需要不断积累,不断学习
TOP
14#

发烧虫子 在 2006-6-26 0:36:57 发表的内容
jazzlee兄,你听过了吗????

呵呵,我只听过E版上传的那一段。已经两个月没有去海印了,待世界杯结束之后我会买回该碟。
我的观点可能跟你不一样,我不认为聆听《红楼十二钗》这张碟的人一定要看过《红楼梦》,可能你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这部音乐的内涵。但我认为这样的要求不论是对聆听者,还是雨林,未免太高了,况且每个人欣赏的角度也有差异。
感动自己的音乐就是好音乐,楼主写出这么精彩的乐评,不是很好吗?
不同的器材能从听觉上辨别出两把琵琶是否分开,肯定有这样的可能。我未听过,谨言为佳。
TOP
15#

厉害啊
TOP
16#

发烧虫子 在 2006-6-26 8:42:01 发表的内容
jazzlee兄:
“我第一次听这首乐曲的时候,1分52秒开始,第一琵琶的轮指后面叠着一把带切分节奏的琵琶分解演奏,了解琵琶的人会误会缪晓铮是个有六只手指的演奏家,
---------------
---------------
呵呵,这一段写得精彩极了! ”


你没有听过,怎么能说这一段写的“精彩极了”???


虫子兄,我偶然会看了一篇我认为很精彩的乐评之后,再去购买所评论的CD。这与你怀疑乐评的真实性并不矛盾啊,这是逻辑问题。
另,个人的感觉最真实,即使这种个人感觉与作品的原意不相符。我们不是在说音乐吗?这也是音乐的魄力吧。
呵呵,很喜欢你的直率!
TOP
17#

jazzlee兄,你听过了吗????
TOP
18#

典型的发烧友口吻 。发烧友最乐意做的事是,用好的器材鉴听唱片,用好的唱片鉴听器材,至于音乐性,在其次了。从本质说,这个人完全没看过红楼,连里面的人物大致都不清楚,说的完全和人物形象表达没点关系 。连王熙凤都不知道,这种发烧友,不是真正的发烧友,真正的发烧友,是相当博览的,象这个样子,怎么听的懂西洋歌剧呢?而歌剧是发烧友最热衷的一类发烧唱片 ,都不知道曲子表达的是什么,就枉加评论 ,看来此兄尚是发烧初级阶段了,仗着自己知道一点乐器知识,就大发感慨,点3道4的 ,发烧,是非常有内涵的一件事情 ,初烧友怕的就是这样误人子弟的评论,当然发烧也是见仁见智的,个人理解不同听到耳朵里理解到心里也有区别,但总要闹明白人家要表达的是是什么才好评论吧?
TOP
19#

这会儿已经听了《妙玉独行》了,2个琵琶有错开啊,主琵琶在中间,另一个在偏后、偏右边位置,两个琵琶的音色也是一明一暗 ,怎么说是叠加了啊,怎么也不会听成一个啊,真是的 ,还6根手指头了~俺用的器材:K501+甲类石机二房
建议这位仁兄
1:补上红楼一课,读完读通后再听这个唱片;
2:检查自己的器材先。
TOP
20#

发烧虫子 在 2006-6-26 0:28:56 发表的内容
这会儿已经听了《妙玉独行》了,2个琵琶有错开啊,主琵琶在中间,另一个在偏后、偏右边位置,两个琵琶的音色也是一明一暗 ,怎么说是叠加了啊,怎么也不会听成一个啊,真是的 ,还6根手指头了~俺用的器材:K501+甲类石机二房
建议这位仁兄
1:补上红楼一课,读完读通后再听这个唱片;
2:检查自己的器材先。


谢谢这位新朋友虫子的敦敦教导!
我现在正在上班,没法更多讨教,以后有时间再详细讨教

不过我不认同详细说出自己的个人听感就必须要去研读原著。

至于双琵琶问题,我昨晚再听了一次,我还是坚持我的看法,也请虫子大哥不妨再仔细听听他的定位,至于一明一暗,是因为主琵琶弹的是1弦,2琵琶弹的是三四弦。

另外,我也会为乐评与真实背景问题作更多的考证,比如世界成千上万篇报刊上关于范吉利斯那部伟大的《火星》,音乐评论家们到底有没有上了火星后回来再去评论这部作品等……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