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咕 在 2006-6-18 0:09:55 发表的内容 含数据的液体?在CD灌录时没有涂抹均匀? |
可能解释的不专业,应该是液化状态的感光材料在灌压进盘片的时候,
具体可参如下,总之,大家应可直观的看到这种现象,就是不明其理与是否存在或有的质量隐患而征求讨论,释疑..
==============================
1、数据检测 :光盘的内容一般来自音像制作单位或软件开发商,这些单位在节目制作完毕后,会将内容刻录在一张CD-R光盘上或录制在母带上作为“源盘”交给复制生产商。复制生产商为了保证制作出的光盘不出现质量问题,通过先进的检测设备对源盘上的数据进行检测,这些检测设备的精度比我们使用的光驱或其它光盘播放设备精度高的多,并经常用标准盘进行校对以保证设备的精度。只有不存在数据问题的源盘才被转到母版制作工序.
2、制作模片:制作模片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是关系光盘质量的重要过程。首先,为了保证光盘的普遍可读性,光盘复制厂商会对母带或CD-R上的数据进行格式化,以保证这些数据符合ISO9660 CD-ROM逻辑格式的国际标准,通过格式化的数据可以在PC、Mac、Unix等操作系统中使用。转换后,设备会对格式化的数据进行逐字节的核对,以保证数据的正确。当然,如果您制作APPLE格式或UNIX格式的光盘,现有的设备也会对它作出相应的处理。 在玻璃基片上的感光树脂是用一个旋转涂膜系统按照螺旋轨道以1~8微米(比头发细460倍)的厚度涂上去的,接收到激光束记录仪发射出蓝色激光的感光树脂曝光,然后通过显影药水将曝光部分腐蚀掉,在未被腐蚀的部分和腐蚀掉部分之间就形成了凸起和凹下,这样就将信息留在基片上。制作基片的过程是整个光盘制作过程最关键的一环,光盘质量再好也只能达到基片的质量,而且这些凸起和凹下仅相当于烟尘颗粒的大小,所以制作基片的车间空气中尘埃的数量是严格控制在一定数量内的,任何一个灰尘都可能造成严重的数据丢失。 经过显影的主片,在树脂表面上蒸镀一层银作为导电层,以便为以后的电铸工艺做准备。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电镀的过程,但形成的厚度较电镀厚的多,所以被称为“电铸”,电铸制作出可以用于复制生产的金属模子,将基片放入含有镍离子(一般是磺胺基镍)的电解液中。通电后,基片表面含银部分不断吸引镍离子,镍层不断增厚,最终形成一个0.3毫米的镍片。这个坚硬的镍片是同主片的凸凹正好相反,被称为“父片”。 制作成“父片”后,并不是马上用父片开始制作光盘,而是采用同样的方法来制作“母片”,再利用“母片”制作“模片”。
3、 注塑生产注塑机是由一个模片和模具组成,模片就是我们在母版作工序中的最终产品,通过它可以在盘基上形成信息面。模具则是一个光滑的表面(读取面),再加热筒中熔融的聚碳酸脂被传送到模具中,同时模片和模具闭合形成一个空腔,在空腔内注入聚碳酸脂的同时,加热筒的螺杆转动,推动模片向前移动,给聚碳酸脂一个压力,使其表面同两边的模具完全贴合,并开始强制冷却。这个过程一般为3~5秒钟,一张光盘的质量好坏取决于模片的质量、加热的温度、螺杆的压力和冷却的时间。模片质量不好就无法保证数据的准确;加热温度和螺杆的压力与模片同聚碳酸脂的贴合度有直接关系,贴合度低就无法保证信息的正确。
4、 溅射反射层下面的工序就是真空溅射反射层,溅射工艺也是在一体机里面完成的。其原理是将高纯度的铝做成圆形的“铝靶”,上下通正负极,中间真空并充填惰性气体。当通电的时候,铝靶上的铝原子受电子冲击溅射到光盘的信息面上,从而形成一个反射层。铝靶同光盘之间的距离很短,并有一对铜制的比光盘稍小的圆环,防止铝溅射到光盘以外。由于采用溅射的方法,每张光盘的反射层都很薄,仅有几个铝分子厚。 铝靶的内部同样要求高度的清洁,因为任何杂质都会使光盘反射层出现“针眼”,或者杂质碳化造成黑点。一般一个铝靶可以生产10万张光盘,但连续使用的铝靶能够生产更多的产品。 前面我们提到的金盘是用铜合金或者金做反射层,如果采用铜合金作为反射层就不能采用溅射的方法了,而是将金粉或铜合金粉采用类似“喷粉”的方法涂附在光盘的信息面上。除了铜合金本身价格高以外,这样的工艺不仅效率不高,而且损耗大,容易出现质量问题,所以这也是金盘价格高的另一个原因。
5、涂附保护漆
6、印刷盘片
和压制盘片相比,烧制盘片的过程要求并没有那么的高,因为盘体和刻录机都是事先已经生产好的了,刻录数据到刻录盘上,其实只是相当于完成了压制盘片中的一个环节而已.但是就是刻录盘片和刻录机的出现,让那些不用大批量复制盘片的用户找到了自己烧录盘片最廉价最容易实现的途径,刻录机要刻录盘片,刻录盘片肯定是和只读光盘的原里不一样了,那么可烧录盘片的秘密在那里呢?其实就是在刻录盘片的染料层上. CD-R染料的读写原理 CD-R有机染料数字光存储中,写入信息时记录介质产生不可逆的物理化学变化,形成永久性的记录
。写入时10mW左右的激光束在记录介质膜层上聚焦成直径约1mm的微光斑,能量密度达106W/cm2, 在不到1ms的时间内把光照微区内的膜层温度升高到数百度,使膜面性质发生改变或完全破坏,形成稳定的记录信息点。只读光盘的巨大成功为写一次型光盘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写一次型光盘以用户手中数以千万计的只读光盘机为基础,与只读光盘兼容(能被相应的只读光盘机读出)是其作为商品取得成功的前提。所以,CD-R染料读写机理应与只读类光盘相兼容。 写一次型光盘的记录是光热效应记录,即记录激光束的光能转化为热能对记录介质起作用,形成记录信息符。一般认为,激光诱导型有机光盘染料介质的写入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1、 染料吸收激光光子,跃迁到各个激发态。
2、 在纳秒的时间内,吸收的光子能量通过辐射(荧光和磷光)转化为光能或通过内转换等非辐射途径转换为热能。由此可见,为使记录层具有较好的写入性能,一般要选择那些具有较高的非辐射跃迁效率以及极低的荧光和磷光量子产率的染料。一些热转换效率接近于1的染料常被用于光盘介质。
3、 吸收的热量使得记录层的温度在短时间内达到数百度(如250℃以上),由此引发了记录层染料的漂白和鼓泡或基片的熔化、流动、变形和烧蚀等过程。
在以上三个阶段之后,有关CD-R盘片变化原理尚没有统一认识。
一种看法是:染料层在激光的作用下迅速熔化、变形、气化、分解,基片和反射层之间形成一个类似于CD的信号坑(约1mm)(如图1所示)。由于信号的读出是根据凹坑处反射率降低来实现的,这种反射率的降低可以认为是由于凹坑处本身的反射率降低引起。
另一种解释认为被反射层和基片所密封的染料层中不可能出现具有空隙的凹坑,在激光照射处的染料层发生了流动,使得染料层渗透的PC基片中形成一个深度为80nm左右的凹坑,在金反射层表面也形成约7nm左右的鼓包,同时在该处的染料层被流回的聚碳酸酯所稀释(如图2所示)。如果读出光斑的直径大于凹坑的直径,CD-R的读出原理就同样可用干涉的原理来解释, 假定在780nm处染料的折射率ndye 2.8,基片的折 射率为npc=1.57,则其光程差: DOPD=(ndye-npc) 磀凹坑+2磀鼓包磏dye =2 (2.8-1.57) 80 +272.8 = 241nm 加上染料被稀释所引起的约100nm的光程差,总的光程差为341nm,与CD的光程差相似。这就解释了两者兼容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