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920212223242526 / 2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海拾贝]献给喜爱巴赫的朋友!! [复制链接]

查看: 45744|回复: 257
221#

L.Huang 在 2006-7-7 19:48:10 发表的内容

其实我最喜欢的就是葛培尔和他的科隆古乐团的巴赫。呵呵......
这个也是论坛前辈小克兄强力推荐的。
TOP
222#

:)
TOP
223#

偶也很喜欢巴赫,所收唱片中他的最多。
TOP
224#

[upload=jpg]Upload/20069917333067239.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69917334341905.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69917335359298.jpg[/upload]

《赋格的艺术》:

J.s.巴赫最后的一部作品《赋格的艺术》是一部伟大的作品,这部作品标志着一位天才音乐家总结其毕生的创作经验和最精湛的写作技术, 为求证一个最纯朴的音乐主题发展的可能性,而不断地进行探索所作出的最艰巨的努力, 为人类在音乐艺术方面留下了一份光辉灿烂的遗产。 这是巴赫的最后一部作品,没有说明是给什么乐器演奏的,所以一直有各种各样的器乐家尝试演奏,最大胆的设想是用乐队演奏。20世纪初以来,欧洲对这部作品研究的人不少,而每一家的研究和所发行的版本,都各有不同的理解和安排。

法国巴黎大学索邦学院的音乐史教授,茄克·夏依里(jacques Chailley)在1972年出版的《巴赫赋格的艺术》作品评考和分析一书,搜集了关于巴赫这部著作的极其丰富的历史资料,用合乎逻辑的演绎推理方法来论证,进行了详尽地分析。

根据夏依里的研究,发现《赋格的艺术》是由24首赋格和卡农组成。它共分为三大类, 每一类分作两组, 每一组又各分为两对, 而每一对又包含性格相同的两首赋格或卡农: 其中一首是正步陈述的主题, 另一首则是反步陈述的主题(请参阅后 的“赋格的艺术写作规划表”)。

但由于这部作品尚未完成且有些已失传,所以目前能掌握的仅有20首左右。 每一首赋格或卡农的主题, 都是根据一个被称为格言式的伟大主题(grandsujet)以极其精美巧妙的变奏方式, 作为它本身的主题而写成; 最后一首是三个主题的赋格: 第一个是伟大主题、第二个是新的主题、而第三个则是“用bach”署名的主题:bb1—a1—c2—b1; 可惜这一首赋格尚未完成,巴赫就与世长辞了, 第22、23和24首巴赫尚未动笔。

这个格言式的伟大主题是这样的: 用这个主题作为模式,作出许多种变化,提供每一首赋格和卡农作为它们本身的主题。还可以用扩充的、紧缩的、逆行的等等手法进行模仿,作出许多的变化。
TOP
225#

《赋格的艺术》之所以成为一部伟大的作品,是由于它汇集了全部复调音乐的手法,规模宏伟,结构严谨,匠心独运,以及具很强的音乐逻辑性。它无论在复调音乐写作的理论和技术方面,还是在教学和演奏方面,乃至近现代音乐中新古典主义、十二音体系的作和民族调式风格的交响音乐创作方面,都能启发和指导我们,并能作为一种基本的写作楷模。因此,它值得我们花费一段时间和精力去对它进行思考和研究。

在巴赫的亲笔手稿中,对这部作并没有写明是为什么乐器演奏。经我们的研究,认为不指明为某一种乐器演奏,是巴赫经过深思熟虑的。他这部作品是为许多种体裁形式都可以演奏而构思的。从半个世纪以来的图书资料以及唱片、录音目录看来,有把它改编成弦乐四重奏的,有改编成木管五重奏的或铜管五重奏的,也有用弦乐和木管乐联合的室内管弦乐演奏的;它当然也可以用管风琴、钢琴或羽管琴演奏。

其实,在本世纪初到现在有八十多年,世界上用来演奏《赋格的艺术》的乐器和体裁形式是丰富多采的。所以说,它是在各个不同的地方由各种不同的人,只要他们能把作品处理得合情合理,就完全可以按照各人的意图,用任何一种组合形式来演奏《赋格的艺术》。

《赋格的艺术》这比之《平均律钢琴曲集》48序曲与赋格,在艺术构思和音乐逻辑性上,有更为匠心独运的方面。它之所以未及48序曲与赋格那样为大多数学习钢琴的人所熟悉,那是由于历史上的客观原因:

巴赫是在1720年完成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的上册,一直到1740年才继续完成它的下册;而在大约1748年才开始写这部《赋格的艺术》。1750年这位音乐大师与世长辞的时候,这部著作尚未完成。1752年 部作品的新版发行。巴赫所留下的手稿是用古典的四行谱表写作的。书面相当潦草,在每首乐曲的开始仅注明对位法第几首字样,并没有说明是为什么乐器而创作的。

当时人们对这部作品的认识不足,并未引起对它的重视。一直到一百七十多年之后,也就是1927年,在莱比锡的圣·托玛斯教堂,由graeser所组织的为巴赫《赋格的艺术》作首次演出之后,才引起整个欧洲音乐界对它重视,人们公认这是一部最伟大的音乐作品之一,并在欧洲掀起一个研究巴赫《赋格的艺术》的热潮。而当时,《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48序曲与赋格已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为人们所熟悉了。

http://musicz.cn/Album_Show.asp?AlbumID=477
TOP
226#

1747年5月7日,巴赫抵达柏林。当时国王正在柏林郊外的波茨坦行宫里与宫廷乐师们合奏,有人报告莱比锡的巴赫到了,国王立即吩咐引他来见。巴赫刚到旅馆,还没来得及换换衣服,就被国王的使者直接引到宫里。腓特烈二世和宫廷贵族们早就听说巴赫是演奏键盘乐器的名手,当时就请他即席演奏。没有经过任何演练的巴赫当即演奏了一首赋格曲,他精湛的演奏技艺和超绝的音乐才华使在场的人无不赞叹。腓特烈大帝的宫中备有许多架不同牌子的古钢琴,他领着巴赫走遍了所有设有钢琴的房间,每到一处,巴赫就坐下弹奏一曲,于是又引起一片赞美声。最后,巴赫请国王给出一个主题,由他来即兴发展成一部多声部的赋格。国王的音乐主题给出来了,这却是一个缺乏音乐性的主题,几个音符之间的音程关系毫无关联,生硬地堆砌而成。巴赫拿到这个主题看了一下,感到很难根据它发展成复调音乐,但是只是略做迟疑,在上面做了一点小的改动,便在钢琴上即席演奏起来,音乐主题一经展开,就发展成有六个声部的赋格曲,音乐挥洒自如,把复调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令在场的人们叹为观止。
  
这次柏林之行使巴赫有机会一展才华,年事已高的巴赫对这次旅行不报有任何功利目的,既不想谋什么职位,也不想讨什么封赏,能够看看儿孙也就满意了。但是巴赫对这次晋谒国王获得的成功还是很欣喜,回到莱比锡以后,他把腓特烈大帝的音乐主题加工成一套多声部作品,其中的一部四乐章奏鸣曲特为腓特烈大帝写进了长笛声部。全部作品完成以后,巴赫又写了一封措辞极为卑躬的书信,与乐谱一起呈献给国王。类似这样的书信巴赫一生中写过很多次,分别致以不同的君主和贵族,但是他几乎从没有因此而改善过自己的境遇。巴赫把乐曲集题名为《音乐的奉献》,这个"奉献"不是我们今天常说的"献出"的意思,而是指臣仆向君主献上的贡品。
  巴赫在给国王的信里委婉地请求当朝至尊把《音乐的奉献》传播于天下,以使乐谱里精致而完备的复调手法广泛流传,供人们学习研究。但是腓特烈二世皇帝兴头一过就把这事弃之脑后,他没有安排宫廷乐队演奏过,自己也没有试奏过乐曲中的长笛部分。这部精致的被后世称之为复调大全的作品集就这样冷落下去了。
  
巴赫晚年已经不再希望谋取更高的职位,为他子女众多的大家庭多挣一块面包,他已经有四个儿子做为音乐家而名扬天下,对这一点他心满意足。他与市政当局持续了近二十年的争吵也渐趋平缓,他不再为自己领导的可怜的乐队增加编制而求告于官僚机构,他可以在家里组织起一二十人的乐队和合唱,搞一些无偿但却有趣的演出。他也不必再为请假去巡回演出而伤脑筋,因为人们欣赏的只是他的技巧,很少有人听懂他高深的音乐。这时的巴赫主要潜心于总结他为之求索一生的复调艺术,留下的是两部遗产,《音乐的奉献》和《赋格的艺术》。
  
《音乐的奉献》和《赋格的艺术》被音乐史学家认为是复调音乐大全,在这里艺术技巧的解决已达到复调音乐的顶峰,他几乎已经穷尽了复调音乐的各种可能,又解决了和声与对位之间的冲突和旋律与复调之间常常发生的混沌,使音乐求得平衡。这里有凝练鲜明的主题、层出不穷的音乐创新、无穷无尽的表现方式,通过这些精湛的音乐技巧表现出了巴赫的精深的思想和热情奔放的情感。
  
一部西方音乐史里说巴赫的音乐经历了被埋葬和复活的历程,这是很准确的。巴赫完成了《音乐的奉献》以后,自己出资把乐谱印刷一百份,分送亲友,此后这部作品便没有下文。《赋格的艺术》正式出版,但只售出三十份,巴赫一气之下把印刷木版当做木柴论斤卖了。巴赫死后,他的作品很快被人遗忘,除了他的音乐过于博大精深一时难于被人们理解之外,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意大利风格的音乐大量传入德国,人们的兴趣被吸引到那里去了。
  
聆听巴赫的音乐,令人追忆起一个理性的时代,一个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时代,一个奠定人类近代科学和思想的时代,一个追求美的时代。在那个时代,开普勒、伽利略和哥白尼在物理学和天文学上的发现,笛卡尔在数学上的发现,斯宾诺莎哲学体系的建立,都在把人类引向探索真理的路程,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牛顿的万有引力揭示了宇宙间存在的规律,劳克奠定了人类思维研究的基础。这一切科学发现的终极目的就是宇宙间的真理,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文学、诗歌、艺术和巴赫、亨德尔等等大师们的音乐,则折射着时代的、真理的光辉。
  
http://fangmuyuncai.bokee.com/5060959.html
TOP
227#

[upload=jpg]Upload/20069917372687549.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69917374365065.jpg[/upload]

《音乐的奉献》

《音乐的奉献》是巴赫晚期的作品,写于1747年,这时的巴赫已经62岁,离他病故还有三年。《音乐的奉献》是一部器乐曲集子,包括两首供键盘乐器演奏的多声部利切卡尔、两部共10首卡农曲、一首四乐章奏鸣曲,由长笛、小提琴和通奏低音演奏。这里的利切卡尔又叫做追寻曲,在音乐曲式里是一个比较冷僻的词汇,作品所见无多,形式上指赋格或卡农风格的对位精致的器乐曲。有一种说法是巴赫首创了把追寻一词用作曲式称谓的做法,他在《音乐的奉献》乐谱上写了一句献词,"奉敕依御赐主题所作卡农曲",这句话每个单词的字头正好拼写成"追寻"这个单词,于是利切卡尔后来就成了一个专有名词。以上这个小掌故只是作家写音乐史话中穿凿而出,不足以取信,但巴赫生平喜欢玩拼字游戏却是事实,而且这部《音乐的奉献》也果真是奉诏所作。

以君主之尊接受巴赫这部曲集的是声名煊赫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腓特烈二世是德国历史上一位强硬的军事家和保守的政治家,他在位的46年中有大半时间都在拓边开疆,与邻国交战。他继承王位仅七个月就入侵西里西亚,使欧洲邻国大为震惊。他敢于向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开战,争夺神圣罗马帝国君主的头衔,尽管这个名衔在欧洲从来就没有建立过大一统的霸业。腓特烈雄心勃勃的军事举动和有效的政治统治使他赢得了腓特烈大帝的尊称。腓特烈大帝不仅是一位军事统治者,他的社会政策也有开明的一面。他对司法和教育制度改革,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提倡科学和艺术。腓特烈大帝本人是个音乐爱好者,他会一点作曲,尤其擅长演奏长笛。有一幅油画,画的是腓特烈大帝的一次宫廷演奏会。画面的右边是一支规模不大的室内乐队,画面的中央是腓特烈站在独奏者的位置上对着乐谱吹长笛,左边是贵族和妇女们在聆听演奏,仆人在一旁垂手侍立。根据画面看,腓特烈应该正在演奏长笛协奏曲,而坐在乐队中央弹古钢琴的,就该是巴赫的儿子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了。

巴赫一生共有过二十个子女,其中一半夭折,另十个长大成人。还在巴赫在世的时候,已经有四个儿子在欧洲各地获得音乐家的声誉,他们才名远播,远在父亲老巴赫之上,而一生创著遽丰的老巴赫却平平淡淡无人知晓,只知道他是个不错的风琴师。埃马努埃尔是巴赫的第五个孩子,第三个儿子,当时正在腓特烈朝中任宫廷乐师,很受皇上器重。埃马努埃尔在柏林的境遇不错,他曾几次邀请父亲到柏林来看看小孙子,但一直没有成行。1747年,俄国大使凯塞林男爵出面,向腓特烈二世讨了一封邀请函,这才算确定下行期。
TOP
228#

看来我在古典音乐方面真是连小小班的基础都还没达到,请各位多多指导。
TOP
229#

.
最后编辑柳叶刀
TOP
230#

.
最后编辑柳叶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