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格的艺术》之所以成为一部伟大的作品,是由于它汇集了全部复调音乐的手法,规模宏伟,结构严谨,匠心独运,以及具很强的音乐逻辑性。它无论在复调音乐写作的理论和技术方面,还是在教学和演奏方面,乃至近现代音乐中新古典主义、十二音体系的作和民族调式风格的交响音乐创作方面,都能启发和指导我们,并能作为一种基本的写作楷模。因此,它值得我们花费一段时间和精力去对它进行思考和研究。
在巴赫的亲笔手稿中,对这部作并没有写明是为什么乐器演奏。经我们的研究,认为不指明为某一种乐器演奏,是巴赫经过深思熟虑的。他这部作品是为许多种体裁形式都可以演奏而构思的。从半个世纪以来的图书资料以及唱片、录音目录看来,有把它改编成弦乐四重奏的,有改编成木管五重奏的或铜管五重奏的,也有用弦乐和木管乐联合的室内管弦乐演奏的;它当然也可以用管风琴、钢琴或羽管琴演奏。
其实,在本世纪初到现在有八十多年,世界上用来演奏《赋格的艺术》的乐器和体裁形式是丰富多采的。所以说,它是在各个不同的地方由各种不同的人,只要他们能把作品处理得合情合理,就完全可以按照各人的意图,用任何一种组合形式来演奏《赋格的艺术》。
《赋格的艺术》这比之《平均律钢琴曲集》48序曲与赋格,在艺术构思和音乐逻辑性上,有更为匠心独运的方面。它之所以未及48序曲与赋格那样为大多数学习钢琴的人所熟悉,那是由于历史上的客观原因:
巴赫是在1720年完成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的上册,一直到1740年才继续完成它的下册;而在大约1748年才开始写这部《赋格的艺术》。1750年这位音乐大师与世长辞的时候,这部著作尚未完成。1752年 部作品的新版发行。巴赫所留下的手稿是用古典的四行谱表写作的。书面相当潦草,在每首乐曲的开始仅注明对位法第几首字样,并没有说明是为什么乐器而创作的。
当时人们对这部作品的认识不足,并未引起对它的重视。一直到一百七十多年之后,也就是1927年,在莱比锡的圣·托玛斯教堂,由graeser所组织的为巴赫《赋格的艺术》作首次演出之后,才引起整个欧洲音乐界对它重视,人们公认这是一部最伟大的音乐作品之一,并在欧洲掀起一个研究巴赫《赋格的艺术》的热潮。而当时,《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48序曲与赋格已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为人们所熟悉了。
http://musicz.cn/Album_Show.asp?AlbumID=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