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八种版本 [复制链接]

1#
理查德·哈塞尔  录音:1955年   时长:13'09"
哈塞尔的“月光”像流水一样轻柔,和阿什肯纳济(DECCA)和巴克豪斯颇为相似。这是一种很私人的月光,连微风也没有,只有情人轻轻注视的目光。整体轻快而谨慎,第三乐章力度略嫌不足。

巴克豪斯  录音:1958年  时长:15'13"
键盘狮王的“月光”居然是这样的轻声细语,有些出人意料。似乎是一种散在临睡床前的月光,半醒半梦,若隐若现,似在似无,尤其是第三乐章的一些颇为奇突的处理,弥漫着诡异的气氛。

肯普夫  录音:1965年  时长13'50"
肯普夫版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立体声版)经常被视为立体声时代改曲目教科书式的版本,中正典雅的德意志风格。“月光”也是如此,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从容不迫,是智者的月光。

吉利尔斯  录音:1981年  时长:15'34"
吉利尔斯版有一点和肯普夫版相似,即显得相对内敛,甚至有些书卷气。他的琴音更为饱满坚实,明净爽朗。尤其在第三乐章,暴风骤雨般的触键,使一个天才型钢琴家形象呼之欲出--无可挑剔的音色,节奏的变化,及其表达的充分程度,听起来痛快淋漓。

巴伦伯伊姆  录音:1983年  时长:16'34"
巴伦伯伊姆把第一乐章弹得美伦美奂,诗意盎然,描绘出一种真实的月光。如果不是第三乐章显得有些凌乱、拖沓,这可能最迷人的"月光"版本了。巴伦伯伊姆的成就更多来自于磨练,也难怪近年来他更热衷于指挥。他在DG录的这个版本要优于早年在EMI录的那个也是全集版中的。

波里尼  录音:1991年  时长:15'49"
波里尼的“月光”充满着冥想。整体流畅,强弱过渡更讲究自然一些。较之于早些时候同在DG录制的“汉马克拉维亚”,手法似乎显得更丰富,更有内涵一些。在历届获肖邦大奖者中,波里尼的声誉恐怕是最牢固的。

布伦德尔  录音:1994年  时长:15'36"
不论是和布伦德尔本人七十年代同在菲利普录制的同一曲目相比,还是和其他版本相比,老布这个新版都是最细腻的。其细腻更见于节奏感与细节的处理上,丰富而且感人,给月亮和心灵都留出足够的空间。

电子版“月光” 录音:1984年  时长:14'52"
收进这个版本绝非凑热闹。Don Dorsey的指法恐怕比某些古典钢琴家的都要更好。我甚至怀疑它是用第一著名版本处理成电声而已。电子琴的音色不仅可以提供一种聆听参证,它本身也独具欣赏价值,除了第二乐章处理得过于不安之外,其他都很动听。
分享 转发
TOP
2#

我觉得正是确少了第一乐章的铺排,第一乐章中过于注意优美的分解和弦,往往令人忽略在低音区暗涌的情绪,使第一,二乐章之间的衔接略感突然。
TOP
3#

转一篇多年前在“爱乐人 走四方”论坛上读到的贴子。很精彩,较全面。


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版本比较

有人把巴赫的平均律键盘曲集比作《旧约圣经》,而把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集比作《新约圣经》,这个比拟在钢琴爱好者中几乎无人不知。二“B”的这两个大部头钢琴杰作迄今已出过无以计数的录音。其中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自30年代施纳贝尔的第一套全集录音产生以来,又有多少大师,多少录音公司的版本问世?这么多的唱片,该如何选择呢?
自从发明了钢琴这件“乐器之王”后,人类为这件乐器所写下的最奇妙、凝聚着人类最深智慧的杰作,就要数巴赫的两卷“平均律”和贝多芬的32首奏鸣曲了。尽管纵观音乐史,我们不能说这两部作品无与伦比,因为“平均律”后又有肖邦、肖斯塔科维奇等人追随这一体裁所写的杰作(肖邦和肖斯塔科维奇的前奏曲),而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比起“乐圣”也毫不逊色。然而,作为伟大的先驱和他们那个时代最高艺术成就的象征,巴赫、贝多芬的这两个大部头钢琴杰作犹如一对灿烂的双子星,交相辉映,永垂青史。
截止到2000年,共有117位钢琴家录制过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已有20种全集录音的CD唱片问世。一些大唱片公司更是不厌其烦地推出各种版本的贝多芬奏鸣曲。如《月光》,philips已有四位钢琴家演奏的版本,DG也有三个。
可以想见,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唱片的选择余地相当大,但任何人,即使是那些最铁杆的贝多芬迷,也不可能把所有的这些录音听个遍。这里所要推荐的只是个人认为优秀的那部分录音版本。我的评价都是出自我自己的判断,决无人云亦云。
一、全集录音
贝多芬的奏鸣曲跨越了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从优雅的古典主义到充满戏剧性的浪漫主义,其晚期作品又有抽象神秘的特点。因此,即使那些最伟大的钢琴家也不能将每一部的演绎达到同样高的水准。可以说每一部全集录音都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的毛病。没有一个版本做到了首首精彩。但钢琴家们仍在进行不懈努力,一些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首先,假如你不很在乎音质,那么施纳贝尔的经典版本是非听不可的。这套70年前问世的老唱片,到今天竟还有人坚持认为是“最伟大的版本”,这个事实本身就值得惊叹和深思。施纳贝尔被认为是本世纪最杰出的研究贝多芬的学者和演奏专家。他在30年代的录音自问世起就被学生和演奏家们当作指导教材。在沉思氛围的营造和力度处理上,这套录音确实值得模仿。从现代眼光看,施纳贝尔的演奏个性十足,不属于那种四平八稳、精到完美的类型。有时,你会觉得他的快乐章太快,技术稍显粗疏,一些地方一带而过,不象后来其他名家那样的细腻深入,但他时而会迸发出令人激动的灵感,使贝多芬的性格跃然而出。相比之下,许多新秀太精雕细琢了,反而失去了乐圣的神韵。慢乐章是施纳贝尔最见功夫的地方,充满深邃的思索和醉人的美感。我的建议是,别一上来就碰施纳贝尔。先听听别人的演绎,多想想,等熟悉了作品,再向这位大师求教。这时他才会让你感到,他的演绎比别人高在哪里,为什么那么多人认为他是贝多芬的唯一真传。
这套老唱片的音质不理想,几家唱片公司用来源不同的原版快转唱片制作过几种CD(国内只能找到EMI版),其中音质最好的是英国Pearl的出品。
对不很在乎音质的朋友,德国学派的另两位前辈大师肯普夫、巴克豪斯的版本当然也值得关注。这两位大师一个温情而富于诗意,一个冷峻而凝练,恰成对比,唱片分别由DG和DECCA出版。选择哪套完全取决于个人癖好。其中,肯普夫60年代中叶在汉诺威录制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DG廉价版),声音明亮,中期的奏鸣曲有一些柔弱,但不失明快、流畅的特点。
假如你追求高保真的唱片音质(这样的乐迷多得多),当然也就排除了前辈大师的遗音,把注意力集中到60年代之后的录音。吉列尔斯、阿劳、布伦德尔的版本都能在音质和艺术上给我们双重满足。再新一些的数码录音呢?由于消除了噪音的干扰,音质更趋纯净。很可惜,近年来的版本中声誉最高的一套在国内仍无处寻觅,演奏家也知者寥寥。这就是美国钢琴家理查德·古德(Richard Goode不要和古尔德混淆)1993年推出的版本(10张CD),是最新的贝多芬奏鸣曲全集录音。
古德是美国土生土长的钢琴家中最杰出的人物之一,得过格莱美奖,从1986年起,便以演奏贝多芬作品誉满乐坛,是美国“五大”乐团的常客。他的贝多芬奏鸣曲集是华纳集团所属Electra Nonesuch公司出版的,充分体现了他的杰出成就,感情深度和强度实为罕见。这也是第一套由美国出生的钢琴家灌制的贝多芬奏鸣曲全集唱片。评论界对古德极其推崇,称之为施纳贝尔之后最得乐圣真传的人。他的演奏温文尔雅、意味深长。即使是贝多芬晚年内省式的作品,他依然弹得充满光彩和热情。其精华部分是第12-18号奏鸣曲。现代科技的运用使唱片的音质臻达完美之境,无可挑剔。
同样是华纳集团所属的法国唱片公司Erato为法国钢琴家、指挥家伯米埃(Jean Pommier)灌录的一套贝多芬与古德的版本异曲同工,各显其妙。伯米埃身上有着法国学派特有的印记:敏捷、细腻、表情丰富,与古德浪漫化的处理有所区别。伯米埃准确把握了贝多芬维也纳浪漫主义的特征,与肯普夫相似,在中期的奏鸣曲中他的演奏也缺乏力度,但他冷峻、平衡而又优雅的演奏听来很有美感。这套唱片的录音极佳,前十首最精彩。录音工艺绝佳,更增这套唱片的魅力。这套CD从1991年推出第一集起,费时7年,到1998年才大功告成,共4集11张CD,可惜的是我在国内也未找到。
拿索斯唱片公司旗下的大将——匈牙利钢琴家吉诺·扬多(Jeno Jando)1988年录制的贝多芬奏鸣曲全集版本,在价格上最占优势,也最容易在国内买到,是国内可以买到的性价比最高的超值版本。整体演绎极具水准,技巧、音乐感无可挑剔,即使和最优秀的经典版本相比,也只是在个别地方略下一筹而已。灵感迸发时简直不逊色于任何一位大师。扬多的风格倾向于古典化,线条清晰,手法直截了当,而且充满年轻演奏家的朝气和活力(录音时仅36岁)。尽管有时稍显冷峻了些,有时还略嫌沉不住气,不够大气从容,但哪个演奏家能做到十全十美呢!在个别曲目的演奏上,他的处理甚至比古德还迷人。音质十分逼真,混响洪亮,琴音丰满。还有一点值得一提,扬多版除了32首之外,还收入了贝多芬12岁时创作的4首很少听到的奏鸣曲(其中1首只留下片段)和2首小奏鸣曲,收藏价值更增。
在我听来,一些著名钢琴家演奏的贝多芬奏鸣曲并不令人满意。阿劳的录音过于吃力,阿什肯纳济的版本太油滑,巴伦伯英显得做作,布莱德尔最近在Philips的录音过于冰冷、太学究气。对于SONY出版的古尔德版本,如果你是对贝多芬的音乐感兴趣,而不是想弄明白古尔德对这些音乐的看法,你还是不要去买它。
二、非全集录音
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中真正“流行”的其实不过带标题的那几首:月光、悲怆、热情、告别、黎明、暴风雨、狩猎、田园等。许多乐迷对全集兴趣不大,只想听这部分好听的东西。根据这种需求,唱片公司策划了不少专收这些“通俗奏鸣曲”的唱片。比如,飞利浦DUO小双张系列中有一套布伦德尔的CD,收入了贝多芬最著名的几首钢琴奏鸣曲,就大受欢迎。
老录音中,还有吉列尔斯的一张(DG)和塞尔金的一张(索尼,上海声像出版社引进出版)值得推荐。吉列尔斯录制过26首贝多芬奏鸣曲,多数在DG公司出版,他的技巧令人眼花缭乱,显示出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对曲目整体结构的把握也很到位。奥地利钢琴家鲁道夫·塞尔金的的演奏非常投入、充满真诚,效果动人。
论新片,扬多的全集中有一张演录俱佳的“月光、悲怆、热情”(编号550045),还有一张精彩的“黎明、暴风雨、告别”(编号550054)。rato为新秀鲁比莫夫录制的“月光、悲怆、黎明”(用1806年古钢琴演奏)也是近来少有的佳作。
贝多芬的晚期奏鸣曲是一个独特的群体。推崇者奉之为艺术的终极境界,听不懂者则敬而远之,贬低讥讽者也不在少数。唱片公司常把它们编辑为一套唱片(往往是双片)。对这些作品情有独钟的乐迷可以在以下几种名版中做一选择:波利尼(DG)、所罗门(EMI)、罗森(索尼)、扬多(拿索斯)。
除了英国钢琴家所罗门版是50年代的制作,音质较旧外,其余3版都音质出色。论价格,波利尼是正价版,最贵,所罗门和罗森是中价版,次之,扬多最便宜(得益于拿索斯的低价策略)。当然,贵的自有贵的“来头”。波利尼的DG版中,有他录制的贝多芬最后5首钢琴奏鸣曲(1975年,DG 419 199-2),该碟完成了日本《唱片艺术》三百榜中的三连霸!而所罗门同样所录的“最后5首”(1994年增订,EMI 0777 7 64708 25),有罕见的力度和尊贵的气质,特别是晚期作品,尽管唱片的音质陈旧,但很值得一听,则获得“企鹅”三星带花殊荣。《新版唱片圣经》对该录音赞誉有加,称其“深度犹如施纳贝尔,音色之美犹如阿劳,内敛及强度犹如肯普夫,完美的钢琴技巧表现犹如波利尼,气势之宏伟犹如早期的布伦德尔”。顺便一提,罗森(Charles Rosen)不仅是钢琴家,更是著名的音乐学家,录制这张唱片时正值70年代初,也就是他的名著《古典风格》(The Classical Style)喜获美国图书大奖之时。
此外,索尼旗下的当红钢琴家普拉希亚(Murray Perahia)和英国Chandos公司旗下的钢琴家洛蒂(Louis Lortie)也分别出版了一些零星的CD,曲目多为早期奏鸣曲。EMI为科瓦塞维奇(S. B. Kowacewich)灌录的贝多芬奏鸣曲全集也正在陆续推出。英国DECCA唱片公司则已经为罗马尼亚钢琴家鲁普灌录了好几张片子,以“伦敦”商标出版。里赫特录制了32首奏鸣曲中的24首,这些录音遍布在多家公司的出品中。其中《第7奏鸣曲》,他一生共录制了9次。里赫特演奏的贝多芬奏鸣曲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其优美程度无人可比。即使再熟悉的曲子,每次听他的演奏,人们都能听到新意。这些都是精彩难忘的演绎,值得一听。尤其是科瓦塞维奇版,足以与布伦德尔、古德、波米埃等名版一较高下。
买贝多芬奏鸣曲全集唱片,到底是零零碎碎买多人的演奏,还是只买一套?这又是一个常见的问题。依我看,经济条件允许的话,还是应该买一套你认为最好的全集,然后再收一些别人的特别优秀的演绎。极为重要的是,这一套全集必须是大师的经典演绎,这样才能显出买全集的好处:完整地理解一位伟大演奏家的思路。假如32首奏鸣曲买了32位钢琴家的不同版本,那得到的是32种不同风格,怎么把它们串起来,连贯地从整体上理解贝多芬呢?
TOP
4#

Dr kuang 在 2004-7-21 17:38:45 发表的内容
《月光》的第一乐章如果在演奏时加强低音部,会引出一种和惯常完全不同的感觉,好象这种演绎也更符合乐圣的性格,和后面两个乐章的发展也更符合逻辑。


也许。在下没有注意过这种可能的方式。
只是感觉第二乐章的过度好象极少人能做得很好,包括吉利尔斯的,可能他们都把乐曲中那种骚动不安的因素表现得太突出了。
TOP
5#

《月光》的第一乐章如果在演奏时加强低音部,会引出一种和惯常完全不同的感觉,好象这种演绎也更符合乐圣的性格,和后面两个乐章的发展也更符合逻辑。
TOP
6#

好帖。不过可能写得较早。如科瓦塞维奇的已经出齐,在下有幸买到整套9张装。
有朋友问我印象如何时,我曾感觉其有点沙龙气,嫌华美、秀丽了些,但当时的这种印象可能更正在细听肯普夫有关。
现在看来,科瓦的新颖与华美应该是他的魅力之一。
TOP
7#

况版对第一乐章的看法很有见地。
象马勒5也是如此,前两个乐章与后三个乐章很难协调的很好,包括新版的拉图尔也不尽如人意,只有阿巴多93现场版做的很好。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