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好的唱片,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对于乐友来说,同样一张片子,有人爱不释手,有人视为鸡肋,这都有关于品味和喜好,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可以先说一下什么是贵的唱片。
以黑胶的行情来说,基本上是室内乐的要贵于交响乐和歌剧。小提琴、大提琴作品要贵于钢琴。其实这都是一个称缺度的问题。室内乐的唱片的发行量本来就小,又因为黑胶的弦乐好听,所以大多数藏家都会把收到的这种盘留在手里,所以市面上流通的不多。现在在德国,店里面基本看不到小提琴奏鸣曲这类的唱片,只有去网上找。
以音效而言,各家公司早期立体声都是大家追捧的重点,比如DGG的红头大禾花,PHILIPS的Hifi Stereo,DECCA的宽标,等等。乐友们应该注意的是一直到60年代中期,唱片公司在出立体声唱片的同时,也会出一个单声道版,以满足那些没有买立体声唱机的客户。这些唱片都有单独的符号和编号,比如DGG 138系列的是立体声,18系列的是单声道;HMV ASD是立体声,ALP是单声道。如果有立体声唱片的,那么单声道唱片就不值什么钱。困难在于,有的唱片你一时很难判断是否有立体声录音,这只能靠经验。比如克伦姆佩勒在Columbia发行过两个版本的贝三英雄,一个是单声道录音,一个是立体声录音,买的时候要分清。如果买到了单声版的立体声录音,那就比较亏。而像福特文格勒就没有出过立体声的录音。EMI后来给他搞了一个所谓的立体声版,这都是60年代中期以后的把戏,反而不值什么钱。
对于同一款录音来说,那当然是头版的最好。不过这里的学问就更大,有时简直令人绝望。一般认为,DGG的红头大禾花就是头版。其实不然。红头大禾花是DGG从60年到约64年出版的立体声唱片的标志,最后一张是编号为138 999的施内德汉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在这个时间段之内,有的唱片再版过几次,也都是红头大禾花。DGG从58年就开始出立体声唱片(第一张是ARCHIV出的巴赫管风琴),在红头之前是加一个红色的长方形小标签。这时Stereo小方框里反而不是红背景,也是黄色的。
至于说头刷,那就更不好判断。也许这只能通过看DEAD WAX上的编号才能分辨,但这其中的规律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至少我是不知道。
判断唱片的版次可以通过盘标来进行,比如DGG有大、小禾花,EMI有红金狗、白金狗,名目繁多。现在市面上有专门说这些问题,有一本台湾人出的,在香港可以卖到。我这次在德国还看到一本德语著作,虽看不懂也猜了个大概。买来送给朋友了。
更令人头痛的问题是各国的版次问题。比如说福特文格勒的贝多芬交响曲,有英版HMV ALP,法版FALP,德版Electrola WALP, 西班牙版QALP 之分,那究竟哪个是头版呢?现在网上的价格以WALP为高,也许可以据此说德国版是真正的头版。
说到国别之分,一般来说不同国家出版的同一品牌的唱片价格还是不同的。我个人的喜好是DGG只买德国出的。好像英国版也不错。不喜欢法国版,因为那种折页式的封套实在是华而不实。最不能忍受的是美国版的大禾花,把一个好端端的黄标改得一塌糊涂。日本版的DGG大禾花一看就是粗制滥造,反而晚期的数码碟的质量相当不错。而很多乐友都喜欢EMI法国版的老片子,因为封面设计的精美。
说到版次,不仅有头版和再版的关系,还有正价片和廉价片之分。所谓廉价片,就是唱片公司把一个老录音拿过来,以另一个系列名再版发行,如Resonance, Prestige, Signature等。这些片子比正价片的再版还要便宜。从收藏的角度来说不值什么钱。但是从实用的角度来讲,这些片子一般都价格低廉,而且由于出版的年代近,品相好的片子也好找,拿来听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
还有一种是Club Edition俱乐部版,是乐友会之间发行的。这也不应该比正价版的贵。
另一种特例是推广版,非卖品。也叫Prom。这些片子是拿给记者听的,唱片公司内部试听的,或者到广播电台上放的。这些片子有时反而很贵。也许专门有人收这些东西。
以作品和演奏家来说,一些大腕的片子反而不贵,因为出的量大。比如梅纽因的唱片永远不贵。还有卡拉扬的唱片,特别是他的贝多芬交响曲,任何年代的都好找,品相好的也相当的便宜。这对于新入门的乐友其实是好事。反而一些不太知名的演奏家的唱片是出奇的贵, 比如说Martz。不过我倒是劝大家没必要赶这个风头。如果真好奇的话,先去找一张CD听听再说,看看自己是不是真喜欢。
还有就是晚期的数码碟贵,但好像只有DGG的是这样,有名的像Gieles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老卡和穆特的柴小协等。别家公司的,比如EMI的,即使是DMM技术的,也不值什么钱。但我个人很喜欢数码碟,看到好的就要收。一是音响效果的确是好,二来这些片子发行年代晚,品相好的盘多。
还有,常见的唱片都不贵。这又是一个气死人的标准。是否常见,只能凭阅历。Fricsay/Minori的布鲁赫第一小协,10寸的单声道小盘比较常见,但是红头立体声版的则很罕见,不仅是天价,而且买不到, 只能等。
说到最后,也是最最重要的,就是品相问题。唱片和邮票还不一样,唱片是用来听的,如果盘面上有很严重的划痕,以致于不能播放,那这只能是一张废品,无论它怎样系出名门。但是万事过犹不及,也不要太挑剔了,特别是那些五六十年代出的唱片,到现在已经半个多世纪,如果还期待着找到Near Mint的品相才肯出手,那几乎就什么盘也买不成了。
这里有一个收藏的目的的问题。如果买盘是为了听的,那一面上有一个头发丝一样的小划痕,播放时如果不竖起耳朵来根本听不到的,也许关系不太大。但如果只想转手卖掉,那还是多关心一下品相。因为价格会差好多。
本想谈好的唱片,但讲来讲去只说了什么是贵的唱片。贵的唱片是有标准的,就是称缺性,这里可以列一个公式,比如很贵的唱片可以等于受追捧的不知名美女演奏家+室内乐作品+早期立体声+头版+品相完美。但好的唱片就是一个个人喜好的问题,但也和影响唱片价格的因素有关系,比如品相、录音、演绎、曲目,等等。个人意见,如果在店里碰到了真正喜欢的唱片,又是稀缺的片子,品相又不错,就应该拿下,不要太计较价格。因为这种东西再出现是不容易的。上次我在慕尼黑一个人的家里看到了Mainardi的Schubert的Appegione奏鸣曲,没有拿现在很后悔。这种东西在网上也会出现,但是一是不能实际看到品相,二是从国外寄过来很麻烦。是应该当场拿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