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上面那张<<霍罗维茨在莫斯科>>,想起早前在兄弟论坛写过的一张关于它的乐评帖子。发帖习惯原因,音响、器材方面文章一般发在本坛;音乐评论、乐理乐器则发在兄弟论坛。现发到这里来,与大家交流、听大家指正:
-------------------
随着那一波为朋友折腾器材的完成,重心慢慢回到音乐、乐理学习与享受中--虽然折腾器材时也预留了相当时间在这个方面,但还是不如现在这样来得纯粹。
这几个夜晚,就着不同之茶叶,重听这张<<霍罗维茨在莫斯科>>--一张百听不厌、常听常新的专辑。
早些年虽然曾经听过霍罗维茨的早期作品,那时他的作品力量、激情独当一面气势万千,但却差那么一份阅历下之沉淀、平和下之深遂,因此并未留下太深印象。
再一次留意还得益于前年@seal555兄的隆重介绍,而听了他的后期作品,也相继购入了<<霍罗维茨在家中>>,以及上面这张音乐会。
这张音乐会现场乐评珠玉在前,听感中相同的部分就不再重复了,只说几句我所感受到的一些主观看法。
这场音乐会,开头与结尾霍罗维茨完全是两个人--开场时的斯卡拉帝奏鸣曲,他不像一位这般年龄那样阅历丰富、从容淡定,而即仿佛回到了少年时代,那个带着一些拘谨,腼腆,还有点忐忑的年轻人,仔细的轻敲下每一个音符。然而这些音符,却又无时不透出一份轻盈、跳跃,真是无比复杂又奇妙的音乐情绪.....
是啊。纵知天命,在祖国母亲面前,还不是儿女一个。少年出走,一去60年。阔别如斯,不难理解的。
一部莫扎特奏鸣曲慢慢帮他放松下来了。到了拉赫马尼诺夫前奏曲里,情感开始流泻、隐藏的心绪开始撞击......
然而却不是爆发、更不是失控;无论这两节OP32,紧接着的斯卡拉宾练习曲,还是后面马祖卡、穆索科维斯基OP26,这种左手大力击键表达的是却是一种隐藏与掩饰之下的抒发,一种带着矛盾与探索着的,厚凝沉练的情感释放。
这种复杂的情感流露,正是此专辑令我欣赏、着迷原因之一。
然后无聊的讲讲手头上的版本(压片发行地)。这两张分别是美国与西德。
音效表现与音乐情感对我而言很多时候都是结合在一起的,风格上美国的更为清晰通透一些,而西德更为平衡温润一点。正如图上配茶,美国如龙井绿茶;西德更如普洱老生。然而都不影响音乐内容表达的。
最后也想多余的提一提,这个录音中高频清澈灵动,没有问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演奏者的处理),但网上评论没有提及的是,对于中低频(尤其低频)并不出色,这个频段很明显没有足够的混响(即使第八轨练习曲中低音声部的大力、连续敲击)。主要原因估计是演出的礼堂设计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优秀录音场地。当然这些也都不影响音乐内涵的表达。
版本区别也好,场地影响也罢。都只是对于我们这些同时也是音响爱好者的乐友而言,于音效感受上的一点乐趣。
-----------------
原文及其他乐评杂谈可移步:
http://www.hd199.com/thread-946135-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