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56789101112 / 1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多年未出山,普及电影原声--查漏补缺篇 [复制链接]

181#

烽火异乡情

Lee Holdridge是一位非常多产的美国电视配乐家,从1970年至今他已为近二百部影视作品谱写配乐或主题曲,“阿瓦隆的迷雾(The Mists of Avalon)"是最为人熟知和推崇的作品之一,“烽火异乡情”展现了可以媲美“阿瓦隆的迷雾”的大气和唯美,音乐以吉他和木管乐为核心,三个主人公的主题在动人的旋律中相互交织,最后整个管弦乐队齐奏演绎出一首气势恢弘的终曲,单是最后五分钟的“Finale”,就足以让这部作品成为值得珍藏的经典。

剧情

1913年的美国华盛顿,年轻的女教师哈丽特准备到墨西哥去开辟自己的新生活,临行前,她宣布:当初奉母亲之命订下的婚约无效。哈丽特到了奇瓦瓦,她听说墨西哥爆发的革命已蔓延开来,但她还是雇了一个农民作为向导前往米兰达庄园。这个向导的真实身份其实是革命党领袖的副官阿罗尤将军。作家比尔斯也打算到米兰达庄园度过他的晚年,遂同哈丽特结伴到了那里。进入庄园后,阿罗尤以革命党的名义宣布:庄园已被他们接管。哈丽特、阿罗尤和比尔斯形影不离,三个人间产生了浪漫的关系:哈丽特和阿罗尤从最初的吸引和迷恋转变为成熟的爱情,而哈丽特和比尔斯间则逐渐产生了亲如父女的另一种爱。被权力欲控制的阿罗尤越来越专横,他粗暴地查看那些能证明他和人民对土地享有权利的文件,在无法说服阿罗尤的情况下,比尔斯将这些文件烧掉,被阿罗尤开枪打死。比尔斯的尸体被获准运往林顿公墓,但革命党的领袖却认为阿罗尤和比尔斯都违背了命令,必须就地处决。作为死刑的见证人,哈丽特必须在判决书上签名。于是,阿罗尤和比尔斯的尸体站在一起,在枪声中倒下。
4323535353.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7/6 20:19:17 上传)

4323535353.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82#

和平追寻

李霍尔德里奇(Lee Holdridge)为以色列建国题材的纪录片《和平追寻》(In The Search of Peace)作曲的配乐版原声唱片。这位以《漫漫归乡路》让人为之拍案的电影配乐家,又一次呈现出令人大呼过瘾的惊艳水准,听完这个配乐,第一感觉就同当年听完杰瑞戈德史密斯(Jerry Goldsmith)的《马萨达堡决战》(Masada)一样兴奋莫名。
这段名叫《阿利雅》(Aliyah)的曲子实在太棒了,希伯来民谣元素的音乐赋予一种古朴高远的魅力。整体感觉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马萨达堡决战》,随着旋律的展开,这种感觉越发强烈。碟中还有一个无人声版,也别有风味。
充满人文色彩的《开场曲》(Opening)一点不比任何一部史诗剧情片逊色,旋律中洋溢着一股浓浓的关怀色彩,每个音符都透射出悲天悯人的情怀,犹太民族一直背负的沉重历史伤痕和不公格外引人同情。
创造出成功的主题旋律是这部《追寻和平》的最大亮点,收敛起如浪潮般汹涌的史诗管弦,同样的旋律就是用钢琴、竖琴加小提琴这个小家碧玉的阵容诠释出来,也能让人深受感动。这首《倒影》(Reflections)把同样的旋律带进了更引人深思的境界。
《暗流与誓死效忠》(Undercurrents and Kol Nidre 1)从名字就知道属于非常典型的战斗段落,李的创作有着好莱坞黄金年代战争场面配乐的特质,尤其是铿锵有力的军乐式样打击乐节奏,呈现出一种久违的战争配乐风貌。
9b58f154-fa47-4734-a24f-dc9182cb5ef4.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7/6 20:25:44 上传)

9b58f154-fa47-4734-a24f-dc9182cb5ef4.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83#

汗一个,全是转的,这版权纠纷不累死我!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84#

95. Don Daivs 唐.戴维斯
  歌手简介:美国著名的作曲家,生于1957年2月4日,美国加州阿纳海姆人。他最为人熟知的代表作品就是黑客帝国系列。从九岁就开始吹小号,大约十二岁就开始自己作曲。他曾以其在《黑客帝国》中颇具后现代色彩的谱曲手法,深得老威廉斯的赏识。于是,他最终替代了众人传说中的另一位王牌作曲大师詹姆斯霍纳,成为《侏罗纪公园3》的谱曲人。还为《猛鬼屋》。《深入敌后》等电影作曲配乐。
f3d3572c11dfa9eccbb58b5d62d0f703908fc1e5.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7/7 12:00:51 上传)

f3d3572c11dfa9eccbb58b5d62d0f703908fc1e5.jpg

2_2504_3_168.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7/7 12:00:51 上传)

2_2504_3_168.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2-07-08 01:48:55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85#

黑客帝国1

这部片片的配乐要和电影放在一起才有味道,单听就差太多了。评论说是交响风格的,但我记得是电子乐风格的。
转:
<骇客任务>是一部很有意思的科幻动作电影,以动作的层面来说,这部片子在好莱坞特效技术的全力支持下,让港式动作美学大放异彩,如臻化境,加上特殊的故事背景,观众不会再有港式武打过去那种”太夸张”的疑虑,不会有人去质疑为什幺电影中的枪可以打这幺多发子弹,为什幺子弹都打不中好人,好人还可以一面闪子弹一面摆酷帅的姿势,而且做的动作可以天马行空,违反任何力学原理(比如港式武侠片中左脚踼右脚可以飞得更远,或者从二楼掉到一楼的过程中可以做一大堆事等等),在电子虚拟世界中,所有的力学规则重新定义,在现实世界里那些看起来不可思议的动作,在<骇客任务>里都完全可以成立,而且完全合理.然而,<骇客任务>引人入胜之处并不仅此,真正更迷人的,还在于它同时也是一个严谨深邃的科幻故事.

  在近期质疑何谓真实的科幻电影中,无疑以<骇客任务>最具说服力,故事中的Matrix以控制中枢神经的方式,在封闭人类所有感官的情形下,创造出虚拟却又完全逼真的真实世界,这种迷障是人类极难克服的,人类总以为所谓的”真实”是感官所及的世界,看得到,听得到,摸得到,感觉得到的事物,却不了解”真实” 真正的定义者与诠释者是大脑,大脑是感官讯息最终的处理站,一但感受的定义在大脑形成,不管有没有经过感官这道途径,感觉仍可能很逼真的成立,然而,人类真的有能力区分这种蒙蔽感官的幻觉与真实世界的差别吗?好比不经感官直接刺激大脑视觉皮层产生的视觉感,与光波经由眼睛,视神经再传递到大脑视觉皮层中建立的视觉感,对人类来说,很可能根本是无法区别的,因为虽然过程不同,但结果却是一样的.Matrix的迷障如此真实,以致使一颗根本不存在的子弹都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取人性命,但能在Matrix的控制下区别虚实者,如NEO(意谓新生),则成为虚拟世界中的终极进化者,他一如佛家禅学中的得道高人,看破虚实,参透执着,因为领悟Matrix中无一为真,自然也就无可牵制,于是<骇客任务>在科幻风格与实证科学的外表下,居然还巧妙的包装了一份东方哲思与禅意,NEO明白在虚拟世界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既是万般无相,何来生死拘束,既是相由心生,脱离Matrix幻觉控制的NEO,反而进化成为幻觉的操作者,随心所欲,出神入化了.

  替这样一部未来科技色彩强烈,故事构思玄奇,动作效果炫目,而且场景造型都很新潮前卫的电影配乐,很意外的,Don Davis重头到尾采用的,是标准的管弦器乐作曲,而不是当下流行的电子动作音乐,而且Don Davis的表现令人惊艳,音乐语言中运用了大量现代乐派的手法,有如一场又一场音色华丽紧凑的声音实验,在同期的科幻动作电影中树立了独特的风格.
 早期Bernard Herrmann的几部科幻电影音乐创作中,就可以看到许多运用管弦器乐制造奇特音色的尝试,这些作品不仅前卫,而且也相当大胆,如<地心之旅>,<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即是相当知名的作品,之后John Williams承接了这份管弦特质,进一步在<第三类接触>中,发挥出一篇意念抽象,音色奇异动人的科幻乐章,算是此类科幻电影音乐的代表作.以管弦器乐的手法,来表达抽象主题以及创造新的声音效果,其实比用电子音乐要来的更加大费周章,加上这类音乐的重点在”声音”的表现,有丰富的音乐语言,但未必有具体或高旋律性的主题,因此不太容易为一般乐迷所接受,不过这类作品有时会出现非常迷人的成绩,因为做这样的音乐须要相当的器乐作曲实力,<骇客任务>就可以算是一部成功的作品,Don Davis的管弦音色不仅华丽繁复,而且声音效果丰富大胆,加上紧凑强烈的速度感和爆发力,使这部配乐兼具了科幻电影音乐的奇异色彩与动作电影音乐的紧张刺激,是一部很难得的作品.

  一开场的Main Title/Trinity Infinity是一段很具代表性的乐章,这首作品中的动作性描写与悬疑性描写,发展成The Hotel Ambush,Exit Mr.Hat,Bullet-Time等作品中的动作音乐,以及Unable To Speak,A Virus等作品中的奇异音色,因此Main Title/Trinity Infinity这首曲子可以算是这部配乐的代表作,也可视之为整体音乐发展的基础,Don Davis运用茫然冷冽的铜管,急速绵密的键盘,繁复错综的弦乐,以及强劲紧凑的各式打击乐器,并发出高度的音乐能量和奇异的声音效果,虽然没有明显的旋律性,但有很强的力道和很飙猛的速度感,而且散发出一股独特的未来科技质感,是兼具科幻风与动作性的出色作品,也是整部配乐中我个人最喜爱的一轨,当中 Don Davis以两个单音的铜管形成一组主题乐句,颇有几分数字讯号的质感(也就是0与1).

  The Power Plant则是一首声势浩大的作品,人声的加入提升了音乐的音量与气魄,效果相当出色,充满反差与冲突性的不和谐铜管也产生强烈的冲击力,声音效果上力道十足.反之,Welcom To The Real World中则以深幽的人声吟唱,沈淀成一种忧伤迷离的情绪.而Ontological Shock则是另一段精彩的动作音乐,开场的铜管首度出现较具旋律性的表现,很有局势逆转的气势,紧接着的动作音乐仍是由Main Title/Trinity Infinity的基本风格变化而来,气氛紧张逼人,而最后一首作品Anything Is Possible则将情绪推展到颠峰,风格不同于先前狂风暴雨般的犀利作风,转以宽厚浩大的优美音色,加上人声合唱的适度烘托,营造出壮阔优美的结尾乐章,多少带了点Jerry Goldsmith式的星舰音乐色彩,或者有几分John Williams笔下克里顿行星的神韵,不过基本上,Don Davis的个人原创性仍然很高而且很强烈.

  整体而言,这是一张作曲与录音水准都很高的作品,一方面将70,80年代科幻电影黄金时代,那种奇幻,壮丽的管弦作风呈现给新一代的观众,同时又能开创鲜明独特的个人风格,音色华丽幻变,气势咄咄逼人,相当令人激赏,<骇客任务>筹拍三部曲的”风声”甚嚣尘上,Don Davis下一次的表现也让人觉得期待.
3424313434.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7/7 12:06:01 上传)

3424313434.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86#

黑客帝国3

这部才是标准的交响风格,不过,相对星球大战的配乐来说,还是感觉差些。


听过Davis创作的《黑客帝国-冲装上阵》电影原声带的人,很难相信他还能再做出《黑客帝国-矩阵革命》电影原声带这样的音乐,可是他做到了。

  这张电影原声带之所以如此受到关注,除了电影三部曲在历史上的无可替代性,在音乐本身,Davis也给重新赋予了黑客“生命”。在这张专辑中出现了多个动机,并且每个动机都作了完美演进,一个非常突出的特色就是这张电影原声带比前两张更注重了史诗的风格,音乐中大量应用唱诗班烘托气氛。除了Pale3的一首“In my head" 和Juno Reactor对Davis两首歌曲的重新编排组合,整张电影原声几乎是由Davis一手包办。专辑包括16首曲目,总长63:20'。

曲目介绍

  开场主题曲仍然是惯用的铜管乐,结构紧凑,层层铺垫紧张气氛,然后忽然消失于寂静之中。无懈可击的主题曲。在结尾,他微妙的引入了另一个主题。主题曲一直没有再现,直到 "Why, Mr. Anderson?",由同样风格的打击乐器节奏引入,加入管乐,在抑扬顿挫回旋几次后,终于爆发在管乐的巅峰。

  开场曲之后的是两首Juno Reactor与Davis协作乐曲。"The Trainman Cometh"从精致恬静过渡到冲突强烈的鼓、管弦乐夹击的氛围。而“Tetsujin”与黑客II原声相比,工业的味道更重。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整个原声带中表现寂静的乐段运用非常出色,预示着危险的来临,却不过分铺垫,将电光火石的瞬间爆发与安宁祥和对比做到了极致。乐曲"Trinity Definitely"堪称Davis对Neo主题最成熟的发展乐段,在中音双簧管和大
提琴的演绎下美艳绝伦。

  在这部电影原声作品中,有些乐段是借鉴了上两部作品的主题和动机,如果对前两部作品没有什么了解,很难理解到作者的良苦用心。仅仅从这一点,就能够证明:黑客帝国三部电影原声也是一个伟大的三部曲作品。丝毫不逊于电影。比如乐曲"Sawbitch Workhorse",实际上借用了主题曲的元素,并把它扭曲到一种紧张的气氛中;比如乐曲 "Niobe's Run.",并没有简单的重现黑客I原声主题,而是在细节和编配上作了有趣的改动。对于非常熟悉前两部作品的人来说,听起来耳目一新。

  "Neodammerung," 是一首长达6分钟的乐曲。为了预示Smith 和 Neo最终冲突时刻的到来,用唱诗班高唱史诗"this is the end of the world"作为烘托气氛的手段。这段乐曲完美的实现了现代的打击乐器和管弦乐、唱诗和声的协作。在另一方面,也是暗合当今的流行风尚,听起来时髦不落伍。

  尾曲在振奋向上的合唱中起始,在不同的打击乐器和低音钢琴的配合下,重现整个三部曲的重要主题,“Neodammerung”经过重新混音也出现在其中。在很怪异的出现了跟任何主题都无关的东方风格的女声和乐器后,重归主题节奏,然后渐弱消失,为整个三部曲做了一个总结性的结局。 oad》存在同样的毛病,这张专辑的混音还是有些问题,在嘈杂环境下比如汽车上听问题不很明显,但是当你需要仔细体会一个细节的时候会发现它不是很清晰。不过和《Reload》相比,效果好多了。
4322323.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7/7 12:09:27 上传)

4322323.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87#

欲中罪

乱选了一张他的配乐。


194202.93146656.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7/7 12:36:20 上传)

194202.93146656.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88#

96. Jocelyn Pook
出生日期: 1960-02-14
出生地: 英国,   伯明翰,索利赫尔
职业: 作曲 / 演员
更多外文名: Jocelyn Frances Pook (本名)


Jocelyn Pook主要为电影, 电视,剧院,歌舞及音乐会担任谱曲工作.Jocelyn就读于英国声誉卓著的吉尔德侯音乐与戏剧学校(Guildhall School of Music and Drama),在那里她学习中提琴,并于1983年学满毕业.此后,她作为一位独奏还有和她的合唱团参与了摇滚,流行及古典领域众多知名艺人的音乐会和唱片的录制.她合作的艺人主要包括he Communards, Laurie Anderson, Massive Attack, Ryuichi Sakamoto和Peter Gabriel.


她为Stanley Kubrick的Eyes Wide Shut谱写的配乐为其在配乐界建立了很高的声誉.2004年他又为由Michael Radford导演Al Pacino主演的The Merchant of Venice(威尼斯商人)担任了配乐,并于2005年获得了全英古典音乐奖(Classical Brit Award)的提名.


而她2001年的个人作品中的第一首作品也被Martin Scorsese的电影纽约黑帮(Gangs of New York)原声所收录.Jocelyn还为很多部法国电影谱写了配乐,包括L’emploi du temps,Anne Fontaine导演的Comment j’ai tué mon père及Sebastien Lifshitz导演的Wild Side,而Jocelyn最近的作品是2005年为Paul Marcus重编的经典儿童故事Heidi谱写的配乐.


她最近的电视作品是为Peter Kosminsky,Jean-Xavier Lestrade等知名导演的纪录片谱写的音乐.她还与Harvey Brough合作为BBC2的电视系列In A Land Of Plenty的第十部分谱写了配乐.她还为纪录片Saints and Sinners担任了谱曲工作,该片已在20余个国家上映.1994年她改编自Kathleen Ferrier的Blow the Wind Southerly组曲Blow the Wind / Pie Jesu(其中由著名的Melanie Pappenheim担当主唱)在1997年被Orange公司选为其广告的背景音乐,获得好评,这也成为了Jocelyn音乐事业的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接下来她的专辑Flood便由Virgin出品.Jocelyn Pook合唱团已在德,法,意,波,捷等国表演了专辑Untold Things及其电影配乐中的多首保留曲目并于2001年在Contemporary Music Network上进行了巡演.她最近的剧院音乐作品是Speaking in Tunes并于2002到2004期间在英国进行了巡演.在2004年,Jocelyn获得了英国作曲人奖颁发的年度最佳剧院音乐配乐人奖.

ae51f3deb48f8c5451aa3e903a292df5e0fe7f10.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7/7 18:05:00 上传)

ae51f3deb48f8c5451aa3e903a292df5e0fe7f10.jpg

57527775.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7/7 20:46:12 上传)

57527775.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2-07-07 20:46:10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89#

威尼斯商人

如天籁一般的配乐,尤其是那两段假声男高音的唱段,不食人间烟火的音乐。
转:  《威尼斯商人》(2004年)由著名英国导演迈克尔·雷德福执导、阿尔·帕西诺主演,被舆论界评为“最为优秀的莎士比亚改编电影”。本片配乐及歌曲(除 Song In Brothel为引用外)都是由多才多艺的女作曲家乔瑟琳·普珂(Jocelyn Pook)一手包办原创谱曲。这是一张优秀的典雅华美的文艺片原声碟,沉郁凝重的大气乐曲与巴洛克风格共冶一炉,渗入心脾的厚重感和艺术美感令人难以忘怀。其中分别由新生代假声男高音第一人、德国的安德瑞·修尔(AndreasScholl)和17岁的新西兰美少女天簌女声海莉·威丝坦娜(Hayley Westenra)演绎的。几首甜美柔润、清澈纯静的美声歌曲更是优美无比,歌词都选取自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杰出大诗人约翰 ·弥尔顿(1608-1674)和美国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埃德加·爱伦坡(1809-1849)的著名文学作品,渗透着文艺复兴的气息。


With Wand'Ring Steps
The world was all before them,
Where to choose their place of rest,
And providence their guideThey hand in hand
With wand`ring steps
And slow,through Eden
Took their solitary way.
世界整个放在他们面前,
让他们选择安身的地方,
有神的意图作他们的指导:二人手携手,
慢移流浪的脚步,
告别伊甸,踏上他们孤寂的路途。

诗:出自弥尔顿(John Milton 1608 - 1674) 《失乐园》(A Paradise Lost)第十二卷最后部分,亚当和夏娃最终离开了伊甸园,开启了凡世人生。
译:朱维之
作曲:Jocelyn Pook
演唱:Andreas Scholl(德国假声男高音)

试听页面:http://memorywithmusic.diandian.com/?tag=%E7%94%B5%E5%BD%B1%E5%8E%9F%E5%A3%B0
3160851300086596.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7/7 18:12:43 上传)

3160851300086596.jpg

s3814761.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7/7 18:27:05 上传)

s3814761.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2-07-07 18:27:05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90#

罗马的房间

电影:阿尔芭,一个来自西班牙的两个孩子的母亲;娜塔莎,一个来自俄罗斯的即将在一周后嫁人的女孩。两人在意大岩那充满古韵的首都罗马相遇,从初识,到相互吸引,接着是激情的缠绵。在罗马的酒店中,她们栏分享着彼此的身体和心中的秘密,彼此深深的迷恋,直达灵魂深处,却依然要面对现实生活与精神自由的考验。


配乐:Jocelyn Pook为本片配乐,影片中的大多数音乐和歌曲是作曲家一如既往的风格体现:优雅舒缓,神秘和忧郁。 从开篇惊艳盈动的人声开始,就注定是一张深深抓住人心的OST。
T1dAhUXcxKXXay.RDa_122152.jpg_310x310.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7/7 18:18:16 上传)

T1dAhUXcxKXXay.RDa_122152.jpg_310x310.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91#

乱世安娜


2007年多伦多电影节展映作品
2007年纽约电影节展映作品
2007年罗马国际电影节展映作品

胡里奥·密谭新作,一贯如梦的影像与令人惊喜的转折,在世界与心灵的角落,每个人都是安娜,每个人都有无限想像力与绘画力……
西班牙国家报(Diarío el País)影评者Javier Oca?a将【安娜床上之岛】(Caótica Ana)评为:“影像催眠、奇异之旅、睿智、无可类归的风格。("Hiponosis filmica, un extra?o viaje, inclasificable, brillante en la forma.")
18岁的安娜自由自在,住在西班牙伊比萨小岛,她与父亲住在洞穴中,过着波西米亚般的生活,拒绝缴税、不住在传统建筑内、生活在既定社会之外,海滩、电音舞会、家前的悬崖,都是她流连忘返的天堂。
  某天,马德里来的艺术家发现安娜的绘画天分,积极鼓励她前往艺术村发展,她和年轻的艺术家们住在一起,上课之余一同分享生活和创作,也恋上撒哈拉沙漠来的少年萨伊。安娜和萨伊分享着彼此的故事,但俩人的命运却从此走向两个迥异的方向...
  在经历许多转折后,安娜毅然前往纽约抛弃过去,但深藏在安娜脑里的过往,又将造成她何种不凡的命运?在这象征希望与新世界的大都市里,安娜的赞助人替她请来催眠师,除了安抚失控的情绪,更窥探安娜潜意识中令人好奇的故事。面对自身的宿命,安娜准备迎接上天赋予的新使命。
60a15b86-136f-4da2-98c1-c8c68fe6c191.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7/7 18:24:58 上传)

60a15b86-136f-4da2-98c1-c8c68fe6c191.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92#

眼界大开

这部电影中最知名的片段是老肖的JAZZ组曲,我因此知道了老肖这首动听的曲子。


名片配乐赏析——《Eyes Wide Shut》 ( 2002-02-19 )  

     俄国音乐界代表人物Dmitri Shostakovich 1934年的作品《Jazz Suite》--"爵士组曲"中的华尔兹舞曲。出自伟大音乐家的这首圆舞曲,与一般概念中的舞曲、甚至是"圆舞曲之王"Johann  Strauss的作品所不能相提并论的。20世纪古典音乐世界的一部里程碑之作,多年来被我们爱称为"萧五";而二次大战中列宁格勒围困期间的那部绝世之作,被我们尊称为"萧七"。仅仅是由于出自两部伟大交响曲的作者之手,这首华尔兹舞曲的地位也就非同一般了。而现在我们所知道的Shostakovich生前的坎坷经历和他遭受的众所周知的迫害,也使后人在他的音乐中时时处处感受到了一个艺术家的良知和一位思想家的批判意味。


    二十世纪末,世界影坛上奏起哀乐--1999年3月7日,大师级人物斯坦利·库布里克不幸去世。而他在自己的遗世之作《Eyes Wide Shut》中使用的主要音乐素材之一,就是来自萧斯塔科维奇的作品--《爵士组曲》的这首旋律美妙而又含义深刻、充满着俄罗斯气息的华尔兹舞曲。


     《Eyes Wide Shut》可以译成"紧闭双眼",同时又出现另一种大相径庭的说法,叫"大开眼界"。无论眼睛"睁着"有意义还是"闭着"符合逻辑,Stanley Kubrick这部看完以后让人觉得连片名都的确模棱两可的作品,其所引起的争论、评价和推测、揣摩的规模似乎是空前的。由于他的突然谢世,更使得这部酝酿了12年才出笼的作品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随着影片的片头字幕,观众听到了优雅流畅的圆舞曲旋律。接着出现了影评所说的"……有最美丽的人体造型的电影开场白"--美国著名演员Tom Cruise的前妻Nicole Kidman扮演的女主人公Alice,正背对着镜头换衣服。紧接着,库布里克以他一贯的朴素手法用黑底白字打出了片名:Eyes Wide Shut--"紧闭双眼"。Tom Cruise本人扮演的男主角Dr William Harford走进盥洗室。夫妻二人正盛装打扮,要去参加他们的朋友、哈福德医生的一个极有钱的病人Victor Ziegler家举办的黑领带宴会。随着哈福德医生离家前关掉家庭音响的动作,音乐也嘎然中止。在片头场景中以"画面依据音响"方式、看似不经意地首次出现的这首圆舞曲,可能要到后来才会显出它的深层含义。


     在豪华的Party上,Alice受到一个看似文雅的匈牙利籍酒色之徒的挑逗,变得有些放荡不羁。与此同时,她发现丈夫也在和两个女模特儿亲热地交谈。不一会儿,哈福德医生竟在她视野中消失了。Alice并不知道,原来就在这时,主人Ziegler先生出了点儿麻烦……。有必要说明的是,Victor Ziegler是由《回首当年》、《秃鹰三天》、《宝贝》和《走出非洲》等名片的大导演Sydney Pollack扮演的, 他经常出镜。Ziegler是《Eyes Wide Shut》中的一个重要角色,正是他和纽约有钱有势的上层社会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这个道貌岸然的好色之徒在不断给自己惹麻烦。在他的来宾中,有位裸体模特儿因吸毒过量已处于危险的晕厥状态。幸亏哈福德医生在场,救了年青姑娘的命。他奉劝这个叫曼蒂的女孩儿,今后不要再用毒品糟贱自己的身体了。


     影片的这一情节以及后来的Ziegler向哈福德医生解释曼蒂厄运的缘由,这前后两个场景是文学原著中所没有的。这部世纪末电影作品改编自奥地利作家和医生Arthur Schnitzler在1926年写的中篇小说《Traumnovelle》--梦幻小说。这部作品深受其同时代人、"精神分析学"创始人Freude影响。如果没有上述两个场面,那么除了故事背景从19世纪的维也纳搬到了当代纽约,可以说库布里克是绝对忠实于原著的。


     标题为"If I Had You"(假如我曾拥有你)的这段具有早期爵士乐风格的乐曲,也就出现在与影片的上述情节相关的场景中。、


     另一段熟悉的旋律,也作为背景音乐出现在Ziegler家中的舞会场景里。这是美国著名女导演Nora Ephron 1993年的作品《Sleepless in Seattle》(西雅图夜未眠)中由Celine Dion和Clive Griffin 联袂演唱的主题歌之一"When I Fall in Love"(当我坠入情网)的器乐改编曲。原作曲是早已去世的美国两位老牌电影作曲家Edward Heyman 和 Victor Young。     银幕上的一切令人感到似梦非梦。这次库布里克试图在他刻意保留的,小说原有的那种性爱与死亡缠绵交织的气氛中,表达他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关注。


     这段音乐属于影片的原作音乐,是英国女小提琴家、作曲家Jocelyn Pook创作并和她的室内乐队(The Pook Ensemble)演奏的。在库布里克的主要作品中,原作音乐是极少出现的音乐成分,他是世界上最善于从古典音乐宝库中选材、一向不用作曲家给自己的作品写配乐的几个大导演之一。因此Jocelyn Pook地位的双重特殊性表现在,她是第一个与库布里克作搭档的女作曲家、同时又是有幸和大师合作的最后一个作曲家


     哈福德医生和妻子回家后,就他们之间能否保持感情忠实发生了争吵。这场戏是当时还是夫妻搭档的Tom Cruise夫妇俩在影片里表演最精彩的段落之一。正当哈福德医生对妻子无端吃醋和故意激怒他来引起争吵的行为感到忍无可忍的时候,Alice突然笑得喘不过气来。但看来她并非开玩笑,后来她的一大段自我坦白,更是令丈夫瞠目结舌,深感震惊。因为她承认,多年前自己曾受到过一个英俊潇洒的海军军官的吸引,并由此产生了性幻想。     由女小提琴家Jocelyn Pook创作的这段感情丰沛、深挚、透人心脾的音乐,具有古典室内乐的特征,也是影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段配乐。它揭示了哈福德医生在无意中了解到妻子的隐私之后内心感受到的剧烈痛苦与震撼。标题为"The Dream"(梦幻)的这段音乐在Alice激动地自我倾诉的过程中首次完整呈现,而后又以片段形态出现了多次:无论是在办公室、大街上还是在汽车里,哈福德眼前总是闪现出想象中的那位军官与妻子Alice做爱的画面。在无疑是受到导演青睐的这段音乐的参与下,多次在情节中切入的一个色调朦胧的黑白镜头明显地表现出梦幻的标记。


     库布里克一生仅拍过13部影片,但几乎每一部都属于上乘和经典之作。观察他主要作品中的四部--1968年的科幻旅行史诗片《2001: A Space Odyssey》、1971年的科幻暴力片《A Clockwork Orange》、1975年的古装剧情片《Barry Lyndon》和1980年的恐怖片《The Shining》(幽光)当中的音乐,会发现除了Richard Strauss、J. S. Bach等等众多古典音乐家的名字之外,出现次数最多的还有一个比较陌生的姓氏:利盖蒂。


     捷尔吉·利盖蒂(Gy?rgy Ligeti)是匈牙利现代作曲家,出生于1923年。在匈牙利革命发生的当年,他定居奥地利,开始潜心创作。利盖蒂的创作曾受到电子音乐的启发,后来他直接继承了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Anton Webern的"微型复调"作曲法。利盖蒂的管弦乐写作采用了计算精密的织体和密而不实的配器,听上去空灵怪诞,但却富于视觉效果,深受电影导演库布里克的喜爱。    
        1999年的这部《Eyes Wide Shut》里,库布里克使用的是利盖蒂的一部早期作品,标题为《音乐探索》。这是利盖蒂创作于1951年的一部由11首钢琴小品构成的富于实验和探索精神的作品。出现在影片《紧闭双眼》里的,是其中第二首小品,音乐通篇只有两个音。尽管只有两个音,但库布里克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这首听上去单调、怪异的现代作品的内涵,使它在与影片情节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丰富的戏剧效果。在哈福德医生作为不速之客擅自进入一个正在举行祭酒神的秘密色情集会的豪华场所而被发现之后,只在两个音符之间徘徊的钢琴旋律听上去令人感到绝望、恐怖和充满杀机。导演数次把音乐中相当于中间段开端的、以高音开始的一个乐句与镜头的切换同步,造成了极其富于张力的视听效果。


     Dr. Harford是在他医学院的老同学、当年辍学现在改行弹钢琴的尼克帮助下,得以进入长岛这家豪华的私人宅第的。而他彻夜不归,只是出于向他认为不忠实的妻子进行报复的心理。女小提琴家Jocelyn Pook的这段标题为"Masked Ball"(假面舞会)、似乎是受匈牙利作曲家利盖蒂影响创作的配乐,烘托了哈福德医生在走进举行祭祀仪式的大厅时感受到的那种貌似庄严神圣实则声色犬马而又故作诡秘和肃杀的气氛。哈福德医生身穿黑色斗篷,好奇地穿行于同样脸戴面具、沉浸在性爱游戏中的各色男女身旁。Jocelyn Pook为这一情节谱写的配乐里出现的透着异国情调的均匀节奏,在令人感到醉生梦死的同时,一种不祥的预感也在缓缓袭来。


     哈福德医生为了参加祭祀集会租用了一套带面具的服装,但在第二天归还的时候却发现面具不见了,而他在深夜回家后明明是细心收好了的。他挂念着化装集会上那个舍身救他的姑娘,但却一直受到威胁、监视和跟踪。最后在报纸上他发现了关于一个女模特儿因吸毒过量而身亡的报道。根据死亡时间和自己的直觉,他认定这就是昨晚救他的姑娘。赶到医院停尸房一看,死者正是Ziegler家中宴会上曾被他救过一命女模特儿曼蒂。是她昨晚在自己陷入危险困境时多次发出警告,最后挺身而出的。哈福德回到家中,没想到丢失的面具就端正地摆放在自己的枕头上。妻子Alice正在熟睡之中。


     心力交瘁的Dr Harford被彻底击垮了。他向妻子陈述了两天以来自己的所作所为和心态的变化。Alice发现他们的家庭在不经意之中已经开始滑向危险境地,夫妻二人痛哭着拥抱在了一起。在《Eyes Wide Shut》的片中片场景--祭祀集会上首次出现的利盖蒂的旋律,作为影片音乐的第二主题在上述的情节中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响起,富于警告意味,充满力度。


     贯穿在库布里克影片中的重大题材之一是,"我们能否控制自己的人生"?影片《Eyes Wide Shut》从家庭角度审视这一问题,对作为西方伦理道德支柱之一的婚姻忠实性表示质疑并提出了挑战。影片结尾处,在陪着女儿进行圣诞节采购的商店里,象是经历过一场劫难的夫妇俩倾心地交谈。他们心有余悸。他们在反省和忏悔的同时,也在重新定位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此刻再现的萧斯塔科维奇圆舞曲,又一次激荡着观众的心弦。
200581322228.3249910.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7/7 20:43:48 上传)

200581322228.3249910.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2-07-07 20:55:52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93#

97.Jean-claude Petit 尚克勞德.柏帝

「Jean-Claude Petit 尚克勞德柏帝」是當今法國影壇的重量級配樂高手,從小就對音樂知識很好奇也很饑渴,什麼音樂都學,從古典、爵士到現代音樂,他都痛下苦功,因而得了深度近視,卻也養成自由出入音樂殿堂的本事,早年他在流行音樂界工作,1982 年才決定投身電影音樂創作,很快就成為法國影壇最高榮譽凱撒獎的經常贏家。


「Jean-Claude Petit」對於法國的城鄉文化鑽研極深,鄉野傳奇的《 佛羅瑞的駝背漢 》中他用口琴和交響樂譜出鄉野詩情;古典戲戲的《 大鼻子情聖 》,他則用小喇叭來詮釋古典的浪漫風情。《 悲慘世界 》中他用定音鼓敲出時代鼓聲,管弦齊鳴的急切旋律帶出人間蒼涼無奈,時代見証和人間悲情盡在眼前,相當傑出。
JeanClaude+Petit.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7/8 1:45:20 上传)

JeanClaude+Petit.jpg

JeanClaude+Petit+jcp.png (, 下载次数:0)

png(2012/7/8 1:45:20 上传)

JeanClaude+Petit+jcp.pn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2-07-08 01:51:08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94#

屋顶上的轻骑兵

第二十一届凯撒电影节最佳摄影 (1996)
第二十一届凯撒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 (1996)
第二十一届凯撒电影节最佳音乐(提名) (1996)
  为意大利解放而奋斗的轻骑兵上校安吉罗流亡到法国南部的小镇,一路上,除了要躲避奥地利间谍的追逐,就是迅速蔓延的霍乱瘟疫的威胁。死神夺走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满目创痍,尸横遍野,到处是焚尸的熊熊火光。幸存的人被送到隔离区,条件异常恶劣。


  他从医生那里学到了一些救助措施,并不惧传染为挽救濒死患者拼命工作。在极度艰难的时候,他邂逅了美丽高贵的少妇波丽娜,她被安吉罗的彬彬有礼的绅士风范所吸引。为了将战友积攒的经费运回意大利,他再次穿越瘟疫区,波丽娜与他同行。他所表现出的助人为乐的精神和做人原则,使他恪尽职守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在波丽娜也染上霍乱时,为了挽救她的生命,他拼尽了气力,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她。


  之后,他便销声匿迹,她回到丈夫的身边,心中惦念着安吉罗,但是她的信如泥牛入海,直到她近乎于绝望时,才收到了他的回信。


  精彩视点:


  故事发生在十八世纪法国南部的村镇上。安哲罗是一个逃亡的意大利轻骑兵上校,当他来到法国南部时,正赶上一场霍乱的蔓延,也邂逅了一位高贵美丽的法国少妇波林拉,两人开始了千里同行的旅途。途中二人渐渐滋生了微妙的情愫。


  在充满法国古典美的影片中,朱丽叶·比诺什以她的清新纯真成为片中的亮点。她曾经在著名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享誉影坛的《蓝》、《白》、《红》三部曲中的《蓝》中扮演失去丈夫的抑郁而美丽的朱丽,为寻找精神归宿而苦苦挣扎。她的表演极富感染力,因此获得第50届威尼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最佳女主角奖。


  本片由法国著名导演让·保尔·拉佩诺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这位导演的前一部影片《大鼻子情圣》曾经取得巨大成功。本片摄影师完美呈现了法国南部的山光水色,成功地把文学原著的诗意影像化。另外本片配乐部分也为影片增添了浓厚文艺氛围,是该片的另一大成功之处。


  男主角奥利维耶·马尔迪内以清秀飘逸的古典扮相诠释安哲罗一角,为演艺圈中的话题人物,并受到全球注目,在拍摄过程中与女主演朱丽叶·比诺什坠入情网,为影坛再添佳话。
horsemande.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7/8 1:47:25 上传)

horsemande.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2-07-08 01:47:24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95#

大鼻子情圣


根据法国浪漫主义戏剧家埃德蒙.罗斯丹的名剧《西哈诺·德·贝热拉克》而改编,讲述的是贵族青年西哈诺(杰拉尔·德帕迪约饰)即是一个剑客又是一名诗人,暗恋着表妹,但由于他长着山一样的鼻子,自渐形秽。而表妹爱着他的朋友-英俊的克里斯蒂安,西哈诺强忍心中的痛苦,为朋友代写情书,把心中的真情写入信中,成全了他们。直到西哈诺临终之前,才把真相告诉了表妹。这是一部具有喜剧色彩的爱情悲剧,它具有古典悲剧所特有的崇高。因此获1991年度第16届恺撒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最佳摄影等十项大奖,作为舞台剧改编电影的经典而载入了电影史册。
调整大小 3607961261478790.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7/8 1:54:58 上传)

调整大小 3607961261478790.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2-07-08 01:54:58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96#

终于快完了,累啊!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2-07-08 13:56:05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97#

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是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的代表作。它自1862年问世以来,一直是影视工作者改编的热点。它曾19次被拍摄成电影,4次被拍成电视剧。早在1912年,经雨果本人同意,它就由百代公司拍成4段式故事片,当时曾被史学家称作“艺术电影最成功的作品”。美国曾4次把该小说改编成影片,甚至连埃及也拍过《悲惨世界》。1958年,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悲惨世界》与观众见面,法国当时的一些大明星都参加了演出。《悲惨世界》被认为是电影电视改编的“永恒的主题”。
  2000年,法国再一次重拍《悲惨世界》,一经上映,就获得巨大成功。当时的媒体曾这样评论:“人们如饥似渴地观看,都被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所征服了。”
s1652039.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7/8 1:59:41 上传)

s1652039.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98#

恋恋山城

故事发生在20年代的法国普罗旺斯。一个城里来的驼背汉在乡下继承了一小块地,于是携带妻子和美丽的女儿前来开垦,不料当地有个富农和他的侄子为了可以廉价买下那块地,竟然联手加害他,堵住了惟一的一口泉水,造成他土地干涸而活不下去。
轰动法国的卖座片,反映了经典法国小说的优秀叙事传统。影片是一部以性格矛盾为主要戏剧冲突的人性悲剧,细致地展示了人性的阴险层面,两个男角的演出旗鼓相当。这个故事在《玛侬的复仇》(Manon of the Spring)继续下去。这张原声碟是一首安逸、脆弱、老调子的抒情诗,从它顾影自怜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高卢人的傲慢和乖戾。
1259341224ampovDUd.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7/8 2:09:08 上传)

1259341224ampovDUd.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99#

精选集

这里转罗展凤的一篇美文(转):


许是主观感觉,法国电影配乐从来给人一种甜美、芳香味道,配合映画出场别是精致,像咖啡旁的一片浓浓的黑朱古力,为色拉作画龙点晴用的清新色拉油,跟荷里活式浓化不开配乐明显不同,却更贴心,更耐嚼,甘之如饴。

  我们对法国电影的接收,大部分是来自她们的文艺剧情作品。法国电影跟荷里活剧情电影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多重视人性背后的动机,千丝万缕,都由一些小事小情出发,一个身体语言,一段精辟对话,一个眼神,没有太多的情节交待,故事简单,但却深刻,更贴近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数个简单场景,已能交待两个小时的丰富故事。她甚至容许剧中人所作所为没有确切缘由,人性背后从来隐含黑色地带:私欲、妒嫉、爱恨交缠、贪婪、利己、病态、占有、矛盾……交错的法式人物,造就七情六欲,人性复杂面相。

  是的,音乐在法式电影中,每每充当点缀。传统上,浓郁从不是法国人的那杯茶,但一旦用上感染力强的配乐,又往往懂得点到即止,少有荷里活那种煽惑情绪的管弦乐章,如白头浪一个又一个的打入心肺,不容你有留白的思考空间,大有一种苦苦相迫的情绪指导,要你随音乐主导,悲剧中人之悲,喜剧中人之喜,以补充简单化、平庸化、平面化的故事。

  看米高汉尼卡(Michael Haneke)的《钢琴教师》,尽管全是古典乐曲挪用,却毫不欺场。他善用舒伯特的爱情乐章,已足以交待伊莎贝雨蓓(Isabelle Huppert)的内心斗争,一个从小不受自身控制的病态性情,犹如具有才华的舒伯特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她想把自己交托爱情,注定重伤。

  生、离、死、别从来不是法式爱情电影的方程式,相反,她们的电影往往以爱情来推展探究人性弱点:人一生得忠于一个伴侣吗?爱情必须是占有式的吗?日久相处的爱情转浓为淡是人性的必然结果?还是说穿了,都是人的无力。

  爱情是法国电影一个重要母题,从爱情刻划人性,法国导演尤其精准。《巴黎野玫瑰》(Betty Blue 37°2 Le Matin)是尚.积葵.贝勒(Jean –Jacques Beineix)作品,电影中关于爱情美丽与绝望,Gabriel Yared为此片写了一首教人熟悉的主旋律〈Betty Ey Zorg〉,音乐这回借萨克斯风演绎,慵懒性感的音乐总令人联想到这对火热情人,他们如此率性,在对方面前,全然的坦荡荡。也有弦乐的拉奏跟电子合成器的交织,吞吐间道尽了人间情爱复杂面相,乐曲在不同编曲下作出改变,但当中不忘间歇插入主旋律,再轻松的调子,也不免隐含爱情苦调。

  沉重、郁结从来不是法式音乐的主要特色,相反轻巧才是她们的代名词。「花都派」音乐就是保持一个轻松享乐心情,以轻省迎接沉重。人纵然要在无以名状的命定下生存,一样有着自由意志。这令人想起杜鲁福。谈法国电影不谈杜鲁福,正如谈杜鲁福不谈佐治.特奈虚(Georges Delerue),都说不过去。二人合作电影无间,从《祖与占》(Jules and Jim)、《射杀钢琴师》(Shoot the Piano Player)、《柔肤》(The Soft Skin)、《日与夜》(Day for Night)到《偷恋隔墙花》(The Woman Next Door)等,特奈虚是典型的「法国花都派」,乐曲轻巧甜美,每每点缀着杜鲁福故事中人物情节,不多也不少,轻轻一笔,尽现法国人那种超然的睿智。

  他的名作《祖与占》不得不提,倘若女主角嘉芙莲是诠释爱情的象征物,爱情形态的可能性与多义性,都借这个率性女子表达,特奈虚电影中的轻盈跟柔情配乐则令她更见可爱,私欲背后可能是一种全然的自由解放,亦甘亦苦,如铜板两面,又令人想起像沙特、西蒙波娃式的前卫人物,音乐在今天听来,依然毫不落伍。

  童趣喜乐是法国电影的另一面向,法国人爱享受,爱悠闲,爱幻想,天马行空,从来不受框框阻碍自己。一出《天使爱美丽》(Amélie from Montmartre),尽表现法国人那份童心与鬼才,影像上,都借柯德莉塔图这个天使女孩把欢乐传播。听觉上,多得恩泰亚逊(Yann Tiersen),这位法国年青音乐界才子,甚得听众欢心,他有本事以音乐感染乐迷,叫人放下烦琐,拥抱愉悦。早在《天使爱美丽》以前,Erick Zonca的《两极天使》(The Dreamlife of Angelas)一样有他的音乐出场,一样的手风琴、钟铃、钢琴、弦乐、木片琴等配器以童趣式演奏,跟《爱》片一样,泰亚逊的风格化已相当圆润成熟。

  「花都派」另一特色是瑰丽、典雅,尽表现法国人那种贵气与细致。正如法国电影不知怎地多拥有漂亮的名字,文学味道尤其浓郁,范本有《日出前让悲哀终结》(Tous les matins du monde),阿伦.歌尔劳(Alain Corneau)执导,找来以演奏古低音提琴闻名的Jordi Savall,说成名作,就是这一部。个中音乐无疑地将乐迷带入新的古乐境界思维。采用古乐器及小编制乐团的演奏方式,强调一种贵族式的精致,浓厚古风,却又柔情如水。

  可以说,同样用上管弦乐,法式配乐比较荷里活往往是多了一份悲情,少了一份催迫感,再浓烈的管弦乐音,都由小部着眼,强调层次与质感,绝不是无的放矢、排山倒海要你听觉实时承接。Jean-Claude Petit的名字大家未必熟悉,倒是他曾创作的电影音乐却通通是掷地有声:像《大鼻子情圣》(Cyrano de Bergerac)、《恋恋山城》(Jean de Florette)。他的电影音乐爱强调宏伟的管弦乐团气氛,往往带有古典作曲家那种悲情意识,凝重、厚实,他的音乐强调层次感,使原属于于古典范畴的音乐素材以一种恰如其分的现代感参与电影中的叙事。

  同样爱以管弦配器,这又令人想起另一位法国配乐家Philippe Sarde,这位与导演Claude Sautet三十年交情的音乐人,二人合作过十一部电影,观众较熟悉的,少不了大美人Emmanuelle Béart有份主演《今生情未了》、《飘流芳心》,说来是阴性味道浓烈的女性芳心组曲。当中不乏华丽画面,配以细腻琴音(提琴与小提琴),Sarde的谱曲功力深厚扎实,路线亦广,像他的La chanson d´ Hélène,来自1969年电影Les Choses de la Vie,是该电影的主题曲,旋律为人熟悉,Romy Schneider一把女声慵懒中带甜,一开始已经叫人软化下来。

  说的也是,人声歌曲是法式电影音乐的一个强项。法语本来就是一种美丽的语言,喁喁说唱,像极温柔耳语,令人酥软,感觉浪漫。作为新一代法国导演的法兰索瓦奥桑(Francois Ozon)就擅长运用法语歌曲,其中以《八美千娇》(8 Femmes)最得人心。这位年轻导演找来八位法国顶级花旦同台演出之余,还大开金口唱歌,殊不简单。法式爱恨纠葛尽在歌声中展现,你未必听得懂她们唱甚么,但单就那种法式悠然感,足已像找一个放晴下午,坐在露天茶座呷一口咖啡,提一提神,享受时光的流逝。

  不能或缺的法国「新浪潮」,杜鲁福以外,高达自然是另一个代名词。他的影像奇观打破电影传统界限,绝对是法国人一种不被既定传统价值掌管操控的一面好镜子,画面视觉与音乐结合从来是他重视的。这位导演喜与不同配乐家合作,杜鲁福的好拍档特奈虚只是其中之一,他的电影音乐,就像他的每一部电影,都难以归类。但总的来说,「革命」是高达电影的一个重要使命,他舍易取难,作品每每有着法西知识分子的艰涩感,绝对要人思考,他的电影音乐在其电影中也是多种多样,轻松小品、沉重的管弦乐、摇滚乐、爵士乐……配合电影而定,难以一下子言明说清。

  提及爵士乐,也不得不谈路易.马卢(Louis Malle),他的首出剧情片《电梯到死刑台》(Ascenseur pour l'Echafaud)是典型黑色电影素材。至于Miles Davis 的爵士配乐,则串起全片节奏。巴黎华灯初上的街道,Miles Davis的音乐展现了那种零余者的荒凉味道,音符间叫人咀嚼何谓凄凄惨惨戚戚。法式哀怨都借飘忽不定的爵士乐表现那份不安全感。云.温达斯(Wim Wenders)说是这部电影音乐令他反思甚么叫好的配乐,不容错过。

法式配乐也有偏锋之作,同样是尚.积葵.贝勒(Jean-Jacques Beineix),凭着首出长片《歌剧红伶》(Diva)锋芒四射,此片已成后现代电影经典之作。音乐也是多种多样:电子迷幻、摇滚、古典、歌剧……充分表现后现代社会的精神分裂,配合电影,满有意思。其中单是La Wally这首红伶哀歌最令人入心,无论是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足叫人感动得泪流披面。

  至于说到最荷里活的法国导演,理应是路比桑(Luc Besson)了,他的电影很快就融入美国市场,他的配乐好拍档Eric Serra亦一直与不少荷里活导演合作,可以说,他们的法式元素愈加减省,美式元素刚愈加增强。路比桑与Eric Serra的合作作品包括有《夜海倾情》(The Big Blue)、《堕落花》(Le Femme Nikita)、《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及《圣女贞德》(Joan of Arc)等,擅长电子合成器与计算机创作的Serra,常以音乐表露那种天马行空的电子迷幻,冷峻非常。最令人津津乐道是《这个杀手不太冷》,那是Serra集冷静与热情的一次最佳尝试,可能也是他的最佳作品。
21203150151663_302.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7/8 2:14:11 上传)

21203150151663_302.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200#

98.  Nick Glennie-smith

汉斯季默的MA工作室中所有成本基本都介绍了,就差他了,拿来凑个数。并不是说没有其它人了,而是很多网上根本没有资料。原始的网页又由于国内上网的原因根本上不去。
Nick Glennie-Smith是Hans Zimmer的长期搭档之一,过去曾协助Hanz Zimmer完成电影《狮子王》,《赤色风暴》等多部配乐,同时也是《绝地任务》三位创作者之一。从《铁面人》的音乐风格也不难察觉Nick Glennie-Smith与Hans Zimmer的关联,不论旋律的气氛,电子节奏与人声的运用,都是十分典型的Zimmer派作风。
163721.79370619.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7/8 9:49:25 上传)

163721.79370619.jpg

2008124235710.28488667.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7/8 9:49:25 上传)

2008124235710.28488667.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2-07-08 18:56:05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